最新要闻

广告

手机

TATA木门第八届静音日 带你解读“有降噪 不怕闹”

TATA木门第八届静音日 带你解读“有降噪 不怕闹”

兴证全球基金:出资5000万元自购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

兴证全球基金:出资5000万元自购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

家电

在双向互动中搭建全方位国际人文交流平台——专访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吴林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年6月起,中国人民大学“共情传播视野下节日文化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融合研究”课题组开启孔子学院院长专访系列活动,先后与15位孔子学院院长交流节日文化教学、共情传播等议题。课题组特推出系列访谈“孔子学院院长谈节日文化传播”,以飨读者。

本文为系列访谈的第十四篇,受访人为南非金砖青年协会理事吴林,自2017年4月赴南非工作,担任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访谈内容涉及吴林在孔子学院的工作经历、节日文化和人文交流活动心得等内容。


【资料图】

吴林院长(左四)和孔子学院学员

一 孔院为我带来了全新的工作体验

问:您之前一直从事国际交流相关工作,是什么契机让您决定从事国际中文教学呢?

吴林:我之前在加拿大学习和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回国后,我在福建农林大学从事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我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接触国际中文教育,了解到福建农林大学和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共建了一所孔子学院。2016年,我在王宗华副校长的推荐下报名参加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考试。这对当时的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是在准备院长选拔考试和参加院长培训的过程中,我不断加深对孔子学院工作的认识,感受到这份工作的责任和使命。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中文学习爱好者能够更好、更有效地学习中文,帮助学员们了解中国文化、了解当代中国。这也就成为了我投身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初心。

问:您之前学习的专业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从环境科学与工程到语言文化教学的跨界对您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吴林:我之前所学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偏向农业方向研究,夸祖鲁-纳塔尔省又是南非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 来到德班后,我就一直希望能够推动中文与农业的结合,菌草项目就是我们的重点项目之一,在后续孵化的“中文+”职业技能培训中还将其单独列项,进行特色的菌草技术职业技能培训。我们福建省和夸祖鲁-纳塔尔省也正是因为菌草技术结成了友好省份。我们会组织当地学员去福建农林大学参加培训,培训学员包括南非当地青年,也包括夸祖鲁-纳塔尔省农业厅的技术人员。

福建农林大学为发展中国家举办国际菌草技术培训班

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教授走访南非德班市菌草技术研究示范基地

二 以汉语教学为基 以文化互动为要

问:作为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您平时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什么?

吴林:应该是孔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就日常工作而言,孔院最基本的工作内容就是在当地开展中文教学,满足当地对学习中文的热切需求。中方院长需要考虑如何开拓汉语教学点,提高团队的教学水平,发展本土师资力量。在中文教学之外,我们的工作也包括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两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人之间的了解。德班理工大学孔院还致力于关注并立足当地的实际需求,促进中南两国的人文交流。

问:您认为语言教学与文化活动这二者是什么关系?

吴林:我觉得这两者是互不可缺、相辅相成的。任何文化活动的开展还是需要中文学习作为支撑。所以我们非常重视中文教学的质量,这是孔院的根本。同时我们也会在教学中穿插文化活动。比如一门课程有40个学时,我会建议老师拿出十分之一的时间来安排一些文化活动,鼓励老师们把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融合到日常教学中去,比如书写汉字(写春联、写福字)、节日文化体验(包饺子、包粽子)等等。

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下设教学点学员体验中国刺绣文化

三 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互动过程

问:英语是南非的官方语言之一,但并不是南非家庭和日常公共场合中使用最多的语言。您和孔院老师们会去学习南非本土语言吗?

吴林:我们孔院办公室的隔壁就是语言系。记得我刚来德班时,我就鼓励所有的志愿者老师一起去参加祖鲁语课程。虽然因为时间关系学习得相对零散,但我觉得这个互动过程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应怀着包容的心态去了解所在国的文化和语言,只有当你了解当地的语言和风土人情,才能更好地让当地人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化。

问:您认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特质,才能做好国际中文教学?

吴林:如果老师、志愿者有基本的教学经验或才艺特长,这肯定是加分的,但其实我们更加看重的是跨文化交际以及对不同文化的适应能力。应该要怀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了解和接受当地的文化,我觉得这是基础。其次是要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愿意尝试与当地人交流。我很喜欢与当地人交流,不管是我们的学生,还是高校的老师、政府部门工作者,在与他们聊天时往往很有收获,会激发自己的灵感,这是很有意义的过程。

四 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共筹文化盛宴

问: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会定期举行中国文化展示或体验活动,您觉得什么样的形式更受当地人欢迎?

吴林:我们在组织文化活动时,其实更希望能与当地有所融合,实现双方的互动。南非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国家,所以有很好的土壤把中国的文化活动融入到当地的活动中。我们在2019年组织艺术团在南非芦苇节上进行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表演,这也是首次有中国的艺术团参加南非祖鲁族传统文化盛典。对很多南非当地人来说,他们是第一次看到中国艺术团的表演;对中国的志愿者老师、艺术家而言,这也是非常震撼的体验。在空旷的平原上,有5万名观众在观看表演,表演结束后他们的欢呼、呐喊持续不断,当时的场面真的让我热泪盈眶。这对我的触动在于,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化是有极大吸引力的,这种强烈的认同感,让我们每一个参加活动的中国人都感到由衷的自豪。

德班孔院组织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团在祖鲁族芦苇节庆贺活动中表演传统歌舞

问:您觉得中国文化与南非文化有什么相通的地方?

吴林:南非对多元文化有着非常包容的心态,这与我们所说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化理念颇有相通之处。我们在提倡一种求同存异、文化融合的理念,其实在南非也是一样,他们也在提倡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五 立足当地所需 多方合作共赢

问:德班理工大学孔院会组织学生到中国学习菌草技术、开设“中文+”电商培训课程等,这种对民生需求的关照是否也会吸引更多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呢?

吴林:德班理工大学孔院积极探索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我们是南非甚至整个非洲地区较早去践行“中文+”职业技能培训的孔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当地人可以因为兴趣爱好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但是怎样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学中文能为他们带来什么样的机会?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要实现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立足当地、满足当地的实际需求。我们的“中文+”课程为解决当地青年的就业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也因此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学习中文。

德班时任副市长皮尔女士(右二),中国驻德班总领事费明星(右一)为南非首个“中文+”职业技能培训与实践基地揭牌

问: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是如何与当地政府、企业及其他各类机构开展合作的?

吴林:我们的合作模式其实挺多元的,针对不同的合作对象采取的方式也不一样。2019年成立的“中文+”职业技能培训与实践基地就是德班市政府倡导的一个项目,他们希望孔院能为当地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妇女、青年提供就业培训。德班当地开设了一些中资或华资纺织厂,他们需要招聘一些掌握基本中文、同时又懂技术的一线工人。所以我们当时的设想是进行三方合作,由孔院组织师资进行培训,由当地企业提供场所与设施,由政府提供经费和需要职业技能培训的人员名单。另外一种合作模式是与国内的企业进行对接,我们国内很多企业希望能让产品走出国门、落地海外,所以我们就在2021年筹备组织“中文+”电子商务培训,这样既能助力国内企业的海外发展,又能帮助南非当地学员解决创业就业问题,实现共赢。

问:能否这么理解,孔院所做的工作不仅局限于汉语教学或文化互动,而是连接起中国与南非人文交流的方方面面?

吴林:我觉得这是我们德班孔院人的一个奋斗目标, 我们希望搭建起一个平台,既能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也能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南非。只有深入了解两地情况后,才能把资源整合在一起,更好地创造各种机会。我们每年组织了很多中南人文交流活动,比如组织南非的青年领袖去国内参观、访问,与中国的青年领袖进行对话;2022年11月我们联合承办了南非金砖国家暑期学校,介绍新时代下的中国机遇。我们希望德班理工大学孔院能搭建出这样一个平台,帮助中南青年打开视野,去拥抱无限的可能性,产生一加一实现大于二的效果。

德班理工大学孔院联合承办首届金砖国家暑期学校

六 用一个人的母语和他交谈,触动的是他的心灵

问:结合您任职以来的教学经验及文化传播经历,您觉得如何从共情角度出发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

吴林: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要结合当地的实际需求,充分融入当地社会。通过调查问卷、一对一交流等方式,我们能更好理解学生的需要和困难,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德班理工大学孔院还会在语言框架下开发设计一些“中文+”的项目,就是为了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中文课赋能。我们会给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机会。通过学习中文,他们能够申请去中国留学、体验中国的生活;通过孔院的创新创业项目,他们能够去往中国,寻找中国的供应商与合伙人来共同创业,这都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机会和可能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创造无限的可能性,让他们能够拥有更好的未来,这可能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初衷。

问:在您看来,应该如何更好地寻求中国文化与南非文化的共通空间呢?

吴林:我觉得还是要多听、多看、多想,只有真正打开自己的视野,去理解当地的文化,熟悉当地的时政和社会情况,才能够发现双方的契合点。寻找两种文化的共通之处是一个需要时间和耐心的过程,但是它能够促进两种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这是建立持久的国际关系的关键。2018年,我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谈话类节目《青年说——我的中国南非故事》,我当时引用了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一句话:“当你用一个人听得懂的语言与他交流,他们只能记在大脑里;当你用他的母语与他交流,却能触动他的心灵。”讲好中国故事,要说到人家心坎上,推动中南人文交流活动,要把项目做到别人心里。所以,我们要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更多开展全方面的交流活动。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挖掘彼此的共鸣点,真正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双向传播与友好往来。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钟新

硕士研究生 杨欣

博士研究生 蒋贤成

来源:中国日报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