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闻

广告

手机

黎平:优化营商环境 当好服务企业群众的“店小二” 焦点

黎平:优化营商环境 当好服务企业群众的“店小二” 焦点

复旦大学上线中国高校最大云上科研智算平台 最新资讯

复旦大学上线中国高校最大云上科研智算平台 最新资讯

家电

环球热资讯!绿色之路圆桌丨食品行业怎样探寻双碳发展?

来源:新京报

在国家提出“双碳”目标、倡导厉行节约的背景下,农业、食品企业从过去满足食品安全要求,发展到如今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零碳蔬菜”“零碳牛奶”“零碳工厂”等已成为“绿色食安”的最好佐证。

“零碳食品”会不会成为消费趋势?农业、食品企业在碳减排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难题?相关投入的成本会不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推动全产业链实现“双碳”还需进行哪些努力?针对这些问题,新京报“绿色之路——食品行业探寻双碳发展”食安访谈间近期邀请来自研究机构和农业、食品产业的多位嘉宾,共叙食品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访谈嘉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张艳萍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食物与自然资源部研究员

张轶鹏伊利集团副总裁

崔新宇益海嘉里金龙鱼可持续发展总监

郭双喜海底捞质量安全管理中心总监

【对话】

“零碳食品”受消费者关注

新京报:“零碳食品”成为热门词汇,头部企业是否都在追求“零碳效应”?“零碳食品”或“减碳食品”会不会成为消费趋势?

张轶鹏:在我国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低碳消费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动。《2022中国可持续消费报告》显示,大多数消费者愿意通过分享低碳产品使用体验来影响更多人参与低碳消费,而九成消费者在看到他人分享低碳消费信息时,也会有尝试购买使用的意愿。伊利的多款“零碳产品”从原料到产品的获取、运输、生产、包装和废弃阶段,均完成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获得了消费者认可。

崔新宇:“零碳”概念本身反映出大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头部企业不仅应该考虑企业的经济利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以及在行业的引领作用。金龙鱼一直把零碳、低碳作为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要因素,去年在中国粮油行业建设第一个粮油食品碳中和工厂,生产出来的零碳原料为“零碳食品”的制造提供了有力支持。按照市场调研报告,近一半的年轻消费者愿意为零碳产品付出一些溢价,但我们觉得这还不够。如果企业能够提供质优价廉的零碳产品,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在零碳道路上走得更远。

郭双喜:可持续发展和反餐饮浪费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海底捞每家门店电子屏一直循环播放号召节约粮食的主题海报,对消费者进行“半份菜 满份爱”“按需点 刚刚好”等反食品浪费宣传。门店后端推行库房可视化管理,根据门店销量进行每日要货,避免食材过期产生浪费。同时,我们和供应商沟通,把一些大包装食材变成小包装,这些都是餐饮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实实在在的表现。

食品产业碳减排成效显著

新京报:介绍一下所在企业或行业现阶段取得的碳减排成果,以及未来的目标规划?

张艳萍:绿色是农业的底色,农业是绿色发展的主战场。近年来,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顶层设计上,农业和食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制定了“乡村振兴”“双碳战略”“健康中国”等重大战略,为农业和食品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具体路径。

在实践层面上,农业和食品行业的绿色发展取得很好成效。农业投入品持续减量增效,全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保持下降势头,利用率双双稳定在40%以上。农业废弃物利用水平稳步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76%,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6%,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0%以上。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范围逐步扩大,受污染耕地分类管理全面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稳步推进绿色低碳园区建设,全域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实现全链条循环利用,促进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链条。

崔新宇:益海嘉里金龙鱼今年发布了第二份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里一些数字值得关注。除了碳中和工厂,我们全国86家工厂里已有64家取得国家或省市级别的“绿色工厂”认证,其余22家工厂未来3年内也要争取实现“绿色工厂”认证。我们不仅在节能减排方面投入人力,还在过去10年里平均每年投入资金超过2亿元。去年,我们的190多个节能减排项目花费了2.2亿元,实现碳减排16.8万吨。

去年,益海嘉里金龙鱼的母公司丰益国际签署和递交了“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目标是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这对我们是巨大的挑战,因为不能牺牲发展,也不能牺牲成本,粮油行业作为民生基础保障产业,还要让产品价廉物美。为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我们的具体步骤会在未来24个月里和母公司一起制订详细的行动表和量化指标。

张轶鹏:早在2007年,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就提出“绿色领导力”,并在2009年升级为伊利“绿色产业链战略”。自2010年起,伊利连续13年开展企业内的全面碳盘查。2021年,潘刚提出伊利将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达到领先的可持续发展评级。2022年4月8日,《伊利集团零碳未来计划》《伊利集团零碳未来计划路线图》发布。伊利已在2012年实现碳达峰,并将在2050年前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制定了2030年、2040年、2050年3个阶段的具体任务。

截至目前,伊利取得了全国首张电碳市场双认证的“绿电交易凭证”,拥有5款“零碳产品”、5个“零碳工厂”,建立了行业首个“零碳联盟”。伊利减碳实践连续入选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企业碳中和路径图》、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走向零碳:在华企业可持续发展行动》报告。截至2022年底,伊利有31家分(子)公司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认证,入选《年度ESG行动报告》“中国ESG上市公司先锋100”榜单。今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伊利将“WISH共享健康可持续发展体系”升级为“WISH2030金钥匙可持续发展体系”,率先发布《WISH2030美好宣言》。伊利还成为首家承诺和获批加入联合国《水行动议程》(UN Water Action Agenda)的中国企业,并获得行业首个“水足迹”认证。

郭双喜:海底捞作为一家餐饮企业,更多是在日常细节中实现减排、低碳。比如,大家在海底捞用餐后会发现身上没有火锅味道,因为我们采用地排风方式,把火锅热气通过负压从管道排到了另一个房间。这些热量过去会白白损失掉,从去年开始,我们把这些热量输送转化成茶水炉的热能,门店每月可减少将近三分之一的耗能。

为减少电磁炉耗能,我们还开发了一款智能控制装置,当火锅中的食材重量达不到预设值时,就会自动降低电磁炉的功率,相当于把电耗降低。粗略计算,这种方式每月可节约7000元到15000元的电费,海底捞13000多家门店在逐步推广。此外,对于废油,通过油水分离器进行回收,实现油脂接近零的排放,减轻城市环保压力。

带动全产业链减碳是难点

新京报:农业、食品企业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最难的工作有哪些?如何克服?

张轶鹏:乳制品行业横跨一二三产业,从饲草种植、奶牛养殖、产品加工到终端销售等各个环节都会涉及碳排放,要想实现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对整个行业来说挑战巨大。

2022年,我们联合43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启动行业首个“零碳联盟”。2023年1月10日,我们召开伊利集团首届全球合作伙伴零碳联盟峰会,11家供应商获得“伊利集团全球供应链低碳先锋”。伊利搭建了供应商碳排放数据收集信息化系统,计算准确率从95%提升至100%;对供应商进行一对一全程辅导,引领17家供应商完成低碳转型,预计年度减少碳排放量超5000吨。

崔新宇: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分为三个范围,范围一、范围二基本在企业内部,相对比较好控制,范围三涉及上下游利益相关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统计,这一部分是我们管理的难点,也是重点。益海嘉里产业链上所有的合作伙伴,要有共同的价值观、评价体系和共同的目标实现碳减排目标,且有经济效益。只有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致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共同把碳减排这件事情做好。

另一个重点,是加强全员碳减排意识。益海嘉里集团董事长郭孔丰是集团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席,管理层对推进碳减排的共识空前一致。集团在中国有3万多名员工,他们牢牢树立节能减排的意识,将意识贯彻到工作中,才能让集团在节能减排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郭双喜:对于餐饮企业来说,节能减排有两个痛点。一是食材库存管理,如果库管不能精准要货,就会导致库存加大,增加食材变质浪费的风险,所以我们采取了智能要货系统。目前海底捞超八成门店采取该系统,库存降低了三分之一。

另一方面,上游供应链的低碳减排是我们的一个难点和痛点。海底捞有七八百家供应商,从前几年开始,我们对一些重要供应商从上游种粮开始抓,通过团队帮扶减少整个供应链体系的浪费,进而为低碳排放作出一些贡献。

张艳萍:企业对于推动农业和食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双碳”战略的实施,为企业带来了发展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必须追求保供给、保生态、保收入多目标的统一。如何做好多目标的协同,需要制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设定科学的碳目标,提供碳核算的工具和方法。

目前国内支持农业绿色发展实践的政策较多,应推动将碳效益纳入政策支持的范畴。我们正在开展生态农场相关评价和研究,希望能为补贴机制优化提供支撑。

绿色投入与质优价廉不矛盾

新京报:碳减排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成本,如何算这笔账?成本会不会转嫁到商品和消费者身上?

崔新宇:可持续发展工作本身要有可持续性,要体现在产品的质优价廉,农业和食品行业还要健康美味,做不到这些,谈节能减排是没有用的。益海嘉里把节能减排作为推动生产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例如食用油过度加工会产生反式脂肪,也耗费了更多能源。所以益海嘉里研发了一种适度精准加工工艺,让产品中营养物质最大限度保留下来,符合国家零反式脂肪标准,生产过程中碳排放减少了30%,蒸汽耗用减少了69%,废水减少78%,并以市场能接受的价格出现。

另外,益海嘉里把稻米产业链所有生物质原料充分利用。如将稻壳里约20%的二氧化硅提取出来,生产白炭黑用于轮胎,将收益反哺到稻米产品。所以金龙鱼大米质量非常好,价格也非常亲民,源于我们把整个产业链价值最大化。

张轶鹏:伊利秉承“厚度优于速度、行业繁荣胜于个体辉煌、社会价值大于商业财富”的理念和“平衡为主、责任为先”的伊利法则,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企业战略。举几个例子,我们的全球创新中心在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养牛方案,现在奶牛平均单产较十几年前大幅提升,但成本投入反而下降,原因在于我们找到了科学合理、适配奶牛不同生长期营养和习性的饲养方式,提高了成本转化率。另一方面,伊利在与全球供应链协同过程中,也在观察合作伙伴如何实现低碳及付出的成本,特别在能源供给上,未必低碳就是高成本。

郭双喜:节能减排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苦练内功。拿海底捞现在卖得比较火的牛蛙来讲,我们与供应商、农业大学专家一同探索如何缩短加工过程。过去蛙肉需经过两次速冻,现在改成一次速冻,降低50%的能耗损失。同时,我们对蛙养殖过程中的废水做一些生物降解处理,对周边农户进行灌溉使用,减少水资源浪费。另一个方面,我们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对上游种植源头进行资助,实现更多的减碳低碳。

加强跨界合作完善标准体系

新京报:对农业、食品行业实现绿色发展有哪些建议?

张艳萍:首先,建议建立跨部门的合作和交流机制。农业和食品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涉及部门多、领域广,需要不同的行业主管部门共同推动。

第二,推动农业和食品行业转型,需要食物系统全链条各利益相关方的努力。目前共有13家零售商以及约220家供应商加入世界资源研究所的“10x20x30倡议”,按照“目标—测量—行动”方法学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

第三,金融支持农业政策对企业转型非常重要。世界资源研究所正在开展农业转型金融相关研究,农业企业转型金融框架等,旨在帮助企业制定可持续转型战略,金融机构根据战略对企业提供转型金融支持。

第四,建议加强农业和食品系统温室气体减排的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完善监测指标、关键参数,探索构建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全球410多家从事土地密集型业务的公司已经承诺或通过SBTi制定目标。

最后,农食系统转型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涉及行业、范围广,应遴选集成创新低碳减排技术,并开展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从而形成适合不同区域、不同产品的经济有效的技术模式,并加以推广应用。

张轶鹏:我们正在大力推广种养一体化项目,希望行业内更多的企业采用这种方式。举个例子,草原是天然固碳池,为解决草场沙化问题,我们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草原试点,种植固碳能力强的紫花苜蓿、燕麦,紫花苜蓿、燕麦还能作为奶牛的主要饲料,减少奶牛肠道发酵甲烷排放。截至2022年底,阿鲁科尔沁旗草原核心区的植被覆盖率已经从2008年的不足10%提高到95%以上,降雨明显增多,当地小气候得到改善。像这样的种养一体化项目,我们已经覆盖近300座合作牧场。

崔新宇:一是加强头部企业之间的合作,二是行业要制定相应的标准。益海嘉里是伊利和海底捞的供应商,伊利推出的一款“零碳奶粉”,选用了我们秦皇岛工厂生产的天然植物油。我们把这款产品的碳中和认证报告提交给伊利,配合和支持伊利零碳产品的推广和问世。相信我们这些企业能够在全产业链的零碳问题上达成共识,推动行业更加健康地发展。现在存在一些乱象,部分产品为了蹭“零碳”热点而造假,需要形成一个有社会共识的标准,让那些真正从事零碳和低碳产业的企业得到社会认可,把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的产品排除在消费者选择之外。

郭双喜:希望未来增加一些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扶持政策,如专项资金帮扶或税收减免,让企业能实实在在地受益,也让企业更有信心,更能从长远角度做绿色环保的发展。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编辑 李严

校对 翟永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