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闻

广告

手机

8项满分!华为云技术能力全满分

8项满分!华为云技术能力全满分

供需趋弱致国际油价区间震荡

供需趋弱致国际油价区间震荡

家电

达州宣汉:聚焦“一老一小一点” 提升基层治理温度

来源:腾讯网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民生工程硕果累累、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一份份优异答卷、一幕幕温暖瞬间背后,凝聚着宣汉县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推动基层治理工作迸发出的磅礴力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达州市宣汉县以党建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发展导向”,在“一老一小一点”上下功夫做文章求突破见实效,全面提升城乡基层治理水平,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银发食堂”,为老服务暖胃更暖心

“能吃出来少糖少油,菜都不辣,很合我们老年人的口味。以后就不用自己开伙了,过来这边吃,方便又快捷。”湖山社区的罗奶奶在“银发食堂”吃完后开心地说。罗奶奶的老伴儿也表示,“银发食堂”有效解决了老年人买菜做菜很麻烦、体力跟不上、“舌尖养老难”等问题。

据了解,像湖山社区这样的“银发食堂”在城西社区、石岭社区等多个社区推广,宣汉县按照“政府补一点、街道支一点、社会捐一点、主体让一点、老人出一点”的“五个一点”资金保障机制,设置中央厨房1个,利用东乡、蒲江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餐厅建立2个街道老年食堂,并根据需求增设N个助餐点,构建“中央厨房+街道老年食堂+社区助餐+送餐入户”助餐养老服务格局。

此外,宣汉县针对留守、空巢、孤寡、失独等高龄或残疾老人生活照料难的问题,创新开展“一周一个电话、一月一次家政、一季一次义诊、一节一个活动”“四个一”助老爱老活动,让小区老人感受家般温暖,在服务上,专业化、智能化推进“银发管家”“安心顾问”等“家门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老人点键按铃,管家上门解忧”为社区老人提供家门口的养老服务,截至10月底,累计服务老年群体6000余人次。

周末假日寄宿制学校,给留守儿童“第二个家”

6月,宣汉县的气温一点点地升起来,“知了—知—了”的声音不绝于耳。

星期六的上午,宣汉县清溪宏文学校二楼的一间公共教室里,六年级的留守学生正在观看电影;一楼的“手工坊”里,几名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书法;再远一点儿的操场上,还有同学在球场飞奔踢足球。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周末常见的美丽画卷。

以往,宏文学校的学生平时可住校,节假日回家。自学校去年开办周末假日寄宿学校后,78名留守儿童便把“家”安在了这里。

作为劳务输出大县,宣汉县132万户籍人口中常年有28万人在外务工,留守儿童约2.75万人。因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祖辈年事已高无力照顾,不少留守儿童孤身一人,学业失教、生活失管、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的“五失”问题普遍存在,成为外出农民工最为担忧的事情,也成为影响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大制约因素。

宣汉县试点推行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制学校,整合向上争取资金、慈善捐赠物资,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既有校舍、场地、师资等资源,高标准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完善住宿、餐饮、活动阵地、洗浴、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富完善“生活照料、德育培养、法治教育、学习提升、兴趣激发、亲情交流、安全管理、心理健康、困难帮扶”九大关爱服务,给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第二个家”,实现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四方满意,截至目前14所公立学校覆盖留守儿童1200余名。

就业车间,易地搬迁安置点喜洋洋

“我现在就在家门口上班,每天早上8点去,晚上6点回来,一天能挣七八十元钱,等我成为熟手过后,一天可以挣100多元,跟在外面打工的收入差不多,关键是还有时间照顾娃儿,你就安心在外面嘛,不要担心屋头的事。”宣汉县白马镇双龙社区玉家坝易地搬迁安置点居民杨建给在外务工的家属报喜。

杨建上班的地方,白马镇党委联合乡村振兴局、就业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引进本地企业建设的就业帮扶车间,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楼上居住、楼下上班,惠及周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200余人。

据悉,宣汉县组织36名就业扶贫专员成立就业“挎包服务队”,通过进村入户、调查摸底等方式收集群众务工诉求,摸清2万余名搬迁群众就业能力、需求及意愿,为搬迁安置点群众量身打造岗位。累计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就业扶贫行动日”等专项活动30余场次,举办易地搬迁群众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10余次,投放岗位5000余个,开发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公益性岗位近3000个,帮助600余名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对外劳务输出3000余人。

这是宣汉县针对易地搬迁安置点群众凝聚力不足、就业创业难、治理难度大等重难点问题,持续深化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后续治理的便民为民举措之一。

“政府专门修了个健身广场和篮球场,宽敞又干净,晚上大家在一起,跳坝坝舞消消食,周末在一起编排节目,方便得多,也安逸得很!”大成镇广场舞兴趣社团领办人崔景梅刚同兴趣社团的成员排练结束。

位于宣汉县大成镇石笋村向家湾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了当地226名居民。大成镇通过走访搜集民意,多方筹集资金,结合服务半径、地理条件等因素,为镇上5个100人以上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全覆盖建立共享空间,购置羽毛球等体育健身器材,象棋、桥牌、等休闲用品,音箱、油锯等急用但不常备的工具,满足搬迁点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日常生活应急,从根本上真正让搬迁群众留得住、能致富、可融入。(张平、王凌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