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闻

广告

手机

雷竞技资讯:Uzi夺S冠了小花生也不可能!看GEN夺冠山泥若开喷

雷竞技资讯:Uzi夺S冠了小花生也不可能!看GEN夺冠山泥若开喷

乐业:“四个聚焦”全力打好绩效考评翻身仗

乐业:“四个聚焦”全力打好绩效考评翻身仗

家电

淞沪、南京初战中的所谓德械师

来源:牛戈

86年前的8月13日,淞沪抗战打响了,一波又一波头戴德式M35钢盔的士兵投入这场血战,留下壮丽身影后,很快便又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之中。这便是今天频频出现在网络上的所谓的德械师。

为什么是“所谓的德械师”?


(资料图片)

美械师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对于美械师所指是哪些部队,也是明明白白从无争议的。而德械师,则是最近这三十多年才在网络流行起来的新说。但到底哪些是德械师,因为当年并没有这个说法,如今也就没有一个一致的定义,而是各说各的。有说是20个调整师的,有说是仅指调整师中的教导总队和87、88师的,还有说是单指教导总队的,而在更多的电视观众和自媒体作家与读者眼里,只要头戴德式钢盔的,那就是德械师了。

咱就看看这些所谓的德械师是咋回事。

先说这调整师。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央军中的苏联军事顾问撤走了,蒋介石开始转向德国寻求建军援助。那时的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不久,野心不死的他们一是看中了中国对于苏联的制衡地位,极欲想拉拢中国成为他反苏反共的盟友;二是看中了中国蕴藏着的丰富的钨、锑等战略资源,也就顺风顺水十分情愿地派出军事顾问陆续来到了中国。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份《陆军改革建议书》被德国军事顾问团贡献出来,提出了分批分期完成国军60个师的整理计划,得到国民政府的认可。但到执行时,“政府深感大规模整军之不易,并为适应国防需要计,乃以预算之武器经费,选择其已就国防位置,而素质较优者十个师,调整充实之,并以所余之装备,更调整十个师。先后两次,共二十个师,命名为调整师。”(二档馆藏《整军建军专题报告》)调整师就是这么来的。

这总共20个调整师,严格说来其实是18个师另加一个教导总队和一个补充旅,因后两者差不多相当于师,所以习惯上称作20个调整师。有第一批调整的2、11、14、25、36、57、67、87师、教导总队和2师补充旅,第二批调整的3、4、6、9、10、27、80、83、88、89师。

这20个师在调整过程中,陆军大学曾开办将官讲习班,分批轮训副旅长以上军官。中央军校也开办类似的短训班轮训团以下军官。各师教导队则负责培训全体军士。所有这些教育训练,或多或少都有德国军事顾问的参与。也就是这个原因,德国的军事思想、战术、技术等也被部分移植,德国的军械装具等也被部分采用。这大概便是后人将调整师称作德械师的其中一个原由了。

(1937年上半年,又有10个师,即1、5、13 、16 、51、56、58、78、85、98师在调整中,至抗战全面爆发前,有说已调整完的,有说尚未调整完的。本文取前说。)

为什么有说德械师仅指教导总队和87、88师呢?因为这三个单位比较特殊。教导总队是蒋介石一手抓的德式建军的样板;87、88师则来自国民政府警卫军,是蒋介石的御林军。

教导总队和87、88师的确与众不同。一是都属蒋介石特别关照,用他们的话说叫做“领袖亲训”。

二是都比其他调整师更早接受德国顾问的训练。

三是军服装具最具德国范。除了德M35钢盔,不论是官是兵,还有一般部队做梦都不敢想的呢子军服、呢子大衣、皮质背包、夏季的翻毛皮鞋、冬季的长统皮靴和德制防毒面具等等。对比一直到抗战后期仍然一年四季赤足草鞋的绝大多数中央军,可见是何等的牛掰了。

至于有人说德械师单指教导总队,我想是其在编制、装备和内务诸方面特别地与众不同(与87、88师也不同)之故。

总之不管采上述哪一说,都对,又都不对。说都对,是因为都有德式钢盔;说都不对,是因为历史上压根就没有德械师这么一说。

编制、装备

权且以调整师算德械师,来看一看其编制与装备(教导总队除外):

师辖步兵2旅,每旅2团,另直辖炮兵营、高射炮营、工兵营、通信营、辎重营、骑兵连、特务连、卫生队各1个。

每步兵团辖步兵营3个、步兵榴弹炮连、通信连各1个。

炮兵营应编野山炮12门;

高射炮营应编20毫米高射炮8门、37毫米战车防御炮6门、高射机枪2挺。

每步兵营辖步兵连3个、机枪连、迫击炮排各1个。

步兵榴弹炮连应编75mm步兵榴弹炮6门。

每步兵连辖步兵排3个。每排3班,每班12人。

机枪连应编重机枪6挺。

迫击炮排应编82毫米迫击炮2门。

全师应编12612(山炮)/12438(野炮)人,应配备步枪4000支, 轻机枪324挺,重机枪72挺,75mm野山炮12门,82mm迫击炮24门,20mm高射炮8门,37mm战防炮6门,75mm步兵榴弹炮24门,高射机枪2挺。

编制是一回事,落编又是另一回事了。实际上所有这些调整师,一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前的1936年底,调整是调整完了,可装备却远没有按编制配齐。以师属炮兵为例,除87师炮兵营有75毫米炮12门、88师炮兵营有75毫米炮8门外,其他各师都只是配齐了团属迫击炮而已,野山炮、高射炮、战防炮、小高炮等,都还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可千万不要拿这所谓的德械师跟德军步兵师相比,没法比。二战爆发前,德步兵每师有150毫米重型榴弹炮12门,105毫米轻型榴弹炮36门,150毫米重型步兵炮6门,75毫米轻型步兵炮20门,37毫米反坦克炮75门,20毫米高射炮12门,81毫米迫击炮54门,50毫米迫击炮93门,火焰喷射器9具。看到没有,这差距老鼻子了。

就是轻武器,也有差距。20个调整师的步枪,除教导总队装备的是德造毛瑟二四式外,其他19个单位是清一色的国货,没有一支德国造。其中3、4、9、10、83、87、88、89师装备的是巩造中正式;25、36师装备的是巩造九八式;2、6、11、14、27、57、67、80师和2师补充旅装备的是汉阳造。

调整师的轻机枪全部购自国外。其中2、4、10、11、14、25、36、67、80、83、87、88师、2师补充旅和教导总队装备的是捷克ZB26;6、9、27、89师装备的是法造哈其开斯;3、57师装备的是比造勃郎宁。

重机枪也全部是国造。其中2、3、4、9、10、25、36、57、83、87、88,89师、2师补充旅和教导总队装备的是宁造马克沁;6、11、14、27、67、80师装备的是汉造三十节。

调整师中的轻兵器,属于德械的,就是教导总队的毛瑟步枪,共7026支。

优于当时其他未经调整的步兵师的,是调整师的轻机枪每班1挺、重机枪每营6挺和步枪每师4000支已经全部按编制配齐,一挺(支)不差。另外就是各师枪型一律,这无疑有利于战场补给。

以上是1936年底的装备情况。至淞沪战前,国民政府外购的37mm战防炮348门、75mm步兵炮60门已到货,各调整师的重装备又略有加强。我没能找到各师得到加强后的具体数据,但知距补齐编制缺口仍有巨大的差距。

和调整师编制是每师二旅、每旅二团的方块制不同,教导总队的编制采三角制。1935年所拟编制是为:

总队下辖步兵团3个,军士营、炮兵营、骑兵连、工兵连、通信连、自动车连、特务连、军官教导队、卫生队、军乐排、修械所各1个。

每步兵团辖步兵营3个,小高射炮连、战防炮连、步兵炮连、通信连各1个。

军士营辖步兵连3个,机关枪连、重兵器连、迫击炮排各1个。

炮兵营辖炮兵连3个。

每步兵营辖步兵连3个,机关枪连、迫击炮排各1个。

教导总队各步兵营的机枪连与步兵连以团为单位统一排序,即编为1营的4连、2营的8连和3营的12连。团直属各连也同样,小高射炮连、战防炮连、步兵炮连、通信连分别赋予番号为13、14、15、16连。这一点完全模仿的德军。

全总队人员应编13517人,骡马3655匹。共装备75毫米山炮12门,75毫米步兵炮20门,37毫米战防炮20门,20毫米小高炮20门,82毫米迫击炮42门,重机枪80挺,轻机枪278挺。

南京保卫战前夕,教导总队又扩大编制,将原来的3个团扩建为3个旅,另将炮兵、工兵、骑兵、辎重兵都扩建成团,通信兵、特务兵扩建成营。这个扩大的编制是个闪编,因大战在即,尚未完全落编便投入战场,很快便又解体了。

相对其他调整师来说,教导总队的编制的确很是独特,装备也更充实,看得出来的确是想按德军的模式建军的。只是和德师相比,差距太大,远非一个级别。

调整师最像德械师的应该要算官兵头上戴的M35钢盔了,而这,大概才是各路大V和广大网民将其称作德械师的最强大原由。这钢盔真的好看,不惟今天的人们看着好看,就是当年的人们大概也喜欢这样式,从许多抗战期间出版的画报封面上,可以发现大量戴这种钢盔的国军图片。实际上戴M35钢盔的也未必都是调整师,比如宪兵团,就也戴这种德式钢盔。

沪、宁战中的表现

各调整师虽有德军顾问参与指导训练,但训练效果,因东西方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中国军队的长期养成和官兵接受能力的限制,就难说乐观了。第87、88师所在的第9集团军作战科长史说就评价这“不过形式上的训练而已。”

8.13凇沪抗战爆发后,20个调整师中的12个,即3、6、9、11、14、36、57、67、87、88师、独20旅(2师补充旅改)和教导总队一部先后投入到这场血战之中。那是国军士气空前绝后的旺盛时期,广大的中下层官长士兵,无不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很多新兵补入后不要片刻停留便要求上火线,不让上还闹情绪。许多团长、营长带头冲锋,有的旅长亲操机枪。上海之役牺牲之巨大,前所未有。88师264旅14日对持志大学之敌的攻击中,只几个小时便阵亡旅长以下1000余人。87师在三个月的作战中,兵员屡耗屡补,陆续有八、九个保安团补入,最后几乎全部牺牲。独20旅第1团机枪连,参战仅18天,先后递补了5名连长,700多名新兵,待撤下阵地时,生还者仅11人。

可虽然官兵奋勇,不畏牺牲,也的确付出了巨大牺牲,但这所谓德械师的战果却并不理想,与其他非调整师相比,也看不出有多厉害,甚至还不如个别杂牌军。开战之初,敌陆上兵力仅有海军7个陆战大队共5千余人,而我则有包括号称最精锐之87、88师在内的3个师2个旅又1个保安总团计5万余人,且是先发制人,有备而战,但经过一个月的攻势作战,除了牺牲特别惊人,却少有值得圈点之处。到了日本陆军从杭州湾登陆,国军由攻势变守势后,情况就更不佳。

调整师的战绩令人如此失望,为什么?除了政略、战略层面的指导错误以外,归纳当年国军高层的战术检讨,还有:

一是战术呆板、落后。进攻则动辄整营整团的冲锋,防御则一动不动的死守一线,以至成百上千官兵死于敌人的炮火,而难有斩获。淞沪会战曾任15集团军总司令的陈诚在检讨时就说,“人海战术是残酷的,淞沪会战,我军虽未尝有意使用此种战术,但其结果却与使用此种战术没有多大区别。”曾在蕴藻浜一线担负防御作战的59师师长韩汉英则吐槽这种专守防御的战法:“一个师打完了,跟着又补上第二个师,第二个师打完了,又补上第三个师。这样,在士气方面,虽可以博得人们的喝彩,得到英勇的威名,然就作战利害言之,那是不行的。”把一战时的战法应用到三十年代的淞沪战场,这固然有上峰指导层的错误,但也说明要么是德国顾问的教练没起到作用,要么是其在教练时留了一手,要么是这德国鬼子也就那么回事儿。

二是装备与日敌差距太大。调整师虽曰德械装备,但实际上原本德械、尤其是重装备德械就不多,参战后又受敌精确打击,几乎尽毁。36师战前刚刚装备的75毫米山炮18门,几仗下来,便遭敌反制摧毁了16门。14师42旅参战时有重机枪38挺,上阵没几天,就被敌打掉了34挺。其他部队也大抵如此。而由于重装备无以为继,以致于多数情况下,官兵们就是用步机枪去对抗敌陆海空的立体火力。

三是补充制度差,战术素养低。因为牺牲太频太巨,老兵尽数伤亡,新兵添油似的不断补入。而调整师的补充兵制度也和其他部队一样,基本没能落到实处,导致补入的新兵,除了勉强能将步枪扣响,谈不上丝毫战术素养。而那些受过德国人训练的一线指挥官,战术素养也不咋地,除了带队像打群架似的扎堆冲锋,对于现代战争的战术运用也基本空白。正如国民党军委会在《沪战经过及教训》中所说,“盖我一般指挥官均不知攻击应如何准备、如何实施、铁丝网如何破坏、步炮兵如何协同、重点如何形成与选定、敌阵地内如何扫荡、上下左右如何联系,仅知以肉弹抵抗钢弹,牺牲无不重大,攻击无不顿挫。”

淞沪会战失利后,所有这些参战的调整师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武器损毁,重装备尽失,编制残缺,几乎无力再战。

紧接着的南京保卫战中,调整师中的87、88、36师和教导总队又继续参战。但此时所有参战单位,不仅兵疲械短,士气也已大不如前。因而南京外围阵地仅防守两三天即告失守,复廓阵地立足未稳在主要方向上又被敌突破,原打算守三个月的首都石头城,总共守了不到一周便遭陷落。

到了南京城破突围时,这些精英部队的表现,尤其是老蒋最宠信的几员爱将的表现,可就太让人失望了。12月12日,除长腿将军72军(原88师扩编)军长孙元良早就脱离部队躲了起来之外,71军(原87师扩编)军长王敬久与该军第87师师长沈发藻等开过关于撤退的会议后,根本没回指挥所布置便率少数卫队逃之夭夭。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副总队长周振强也是丢下部队争先逃跑。其2旅旅长胡启儒本是奉命为部队找船的,但到达江边,见势不妙,就把责任与使命抛之脑后,自己先找个船渡过江逃跑了。更可耻者87师260旅旅长刘启雄,在突围战斗中丢下部队躲入民宅,被俘后竟变节投敌当了汉奸。

当兵的看到当官的丢下部队先跑了,原本有序的撤退在一瞬间轰然崩溃。写于1938年1月的78军(原36师扩编)南京战役详报,描述了当时的混乱情形:“九时许各部队长回队部署,迄十时,挹江门内拥挤炮兵及教导总队、六十六军、七十四军、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各部队甚夥,均争先抢过城门,互不相让,秩序顿形混乱。加以先有各机关汽车,因拥挤不能通过,委弃城门附近,通路更为狭窄。各部士兵前停后挤,迟到者更急不可待,任意开枪,甚至自相冲突。随之下关秩序亦无法维持,仅有之少数船舶,至此人人争渡,任意鸣枪。船至中流,被岸上未渡部队以枪击毁沉没者有之,装载过重沉没者亦有之。”可见这是怎样的一番乱象。

陈诚在回忆沪宁诸役时,曾经说道:“淞沪会战之初,我军士气的旺盛可谓达于极点,但因伤亡惨重,人海究竟不是火海的敌手,所以到了苏州河撤守的时候,士气一落千丈,几乎无法维持。”

陈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淞沪会战后,士气一落千丈是没错的,但原因却并不仅仅是伤亡惨重,还有更主要的,是不在少数的高级将领不惜下层官兵的牺牲而他们自己却贪生怕死。特别是那几个亲训师的宠将,可真没给他们的领袖争脸。

昙花一现后的终结

南京城陷落了,除78军成建制突围4千余人外,国府花重金训练的装备最精良的教导总队、87师、88师,都是七零八落,多数下层官兵溺死江中或成为俘虏,这做了俘虏的官兵,又大多惨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之下。

淞沪会战之初,官兵们义无反顾,舍生忘死,到南京保卫战时,虽然士气已不如前,但多数中下层官兵仍能恪尽职守,与敌死拚,其牺牲之壮烈,惊天地而泣鬼神。两役中,87师259旅旅长易安华、88师262旅旅长朱赤、264旅前后两任旅长黄梅兴、高致嵩、67师201旅旅长蔡炳炎等血洒沙场为国捐躯。团以下官兵牺牲者达几十万。大量新兵补入后,许多连符号都来不及佩戴、连名册都来不及造即加入战斗,以至于牺牲后没有人知道他们姓甚名谁。36师106旅江湾防御作战中,一个没留下名字的副班长,腰缠多枚手榴弹滚向敌坦克,舍身将其炸毁。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淞沪战场闸北沦陷后仍坚守四行仓库的88师524团八百壮士,以他们的英勇不屈,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斗志。所有这些,是华夏子孙必须世代铭记的。

号称最最精锐的所谓德械师,随着初战的失利被打残了、打没了。除了淞沪、南京参战的12个调整师遭到重创外,其他调整师如2、4、10、25、27、83、89师等也在初战的不同战场遭到严重打击,官兵牺牲惨重,轻重装备损失殆尽。只有80师因在福建非主战场而在初战中幸免于难,但好景不长,终于还是在三年多以后的第一次福州保卫战中败得没了原形。

由于1938年后中德军事合作中止,战前花重金购买的德式枪炮和那好看的德式钢盔缺失无补。虽然各师番号还在,但既然德盔都没有了,德械之称自然也不能再有,所谓的德械师成为昙花一现的历史。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