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闻

广告

手机

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今日在山东曲阜召开

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今日在山东曲阜召开

热门看点:田不易_关于田不易介绍

热门看点:田不易_关于田不易介绍

家电

解读韦伯音乐剧《剧院魅影》

来源:哔哩哔哩

以及讨论剧情,讨论《剧院魅影》何以成为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

制作        

韦伯音乐剧《剧院魅影》本质上是讲一个三角关系的爱情故事:女主克里斯汀有两个对象供她选择,其中一个像白天一样光明,另一个像夜晚一样阴暗;虽然一开始她受到阴暗的对象吸引,最终她选择的是那一个光明的。


(资料图)

该剧的剧情,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空洞的文本,故事框架非常空洞。所以有纪录片提到[注1 请参考加拿大版纪录片《面具背后》],作为话剧,《剧院魅影》不会是一个好剧本,但是作为音乐剧它可以很浪漫。

该剧之所以可以成为商业上最成功的音乐剧,它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原版主创普林斯导演和演原版男主的演员麦克·克劳福德,给故事框架填充进了大量的表演动作和心理活动的细节(此外,还有一小部分表演和心理活动,是编舞的编排);二是,普林斯导演挖掘出了能够依托于这个空洞的故事框架的故事的内涵[注2 请参考加拿大版纪录片《面具背后》],具体是什么内涵,下文会给出详述。

在该剧的创作的初期,韦伯阅读过《剧院魅影》的原版小说,亲自写了故事大纲。写好后,韦伯把它交给别人,改成剧本和歌词。后来,该剧歌词又由另一个人,进行了二次修改[注3 出处是《韦伯自传》]。在词曲的基础上,原版制作的导演普林斯和男主演麦克·克劳福德决定了表演中大部分细节。

就此《剧院魅影》才成为一部经典。

这种创作和成功的模式,在其他剧目中基本不适用。因为,一是你找不到这么空洞的故事框架,二是你很难无中生有地填充、而且填满各种各样地细节,三是其他人几乎是没有普林斯这样的“想很多的人”的才能,就挖掘不出故事的深刻含义。除此以外,最关键的是第四点:麦金托什的制作管理、韦伯的普契尼音乐风格的作曲,还有服装、舞美、编舞,基本上恰到好处的男一和男二选角,莎拉布莱曼的古典声乐背景以及音域,以上这些,对于一部音乐剧的创作说来,可遇而不可求。

不过,即便《剧院魅影》获得了巨大的商业上的成功,即便如此,纽约剧评人给该剧的也并不都是好评。《纽约杂志》1988年1月,评论《剧院魅影》:“虽然《魅影》距离桑德海姆的《理发师陶德》或者《太平洋序曲》那样的有智性上的进取心的剧还差得很远,但它比起《猫》《歌与舞》和毫无疑问的《星光快车》,在这方面有更多的进步。”(/read/cv15396207)《纽约客》2023年4月19日刊,则把韦伯《剧院魅影》形容成“富丽、直觉、彻底取悦观众”(和微妙、理性、内省拉开对比。),“台口的镀金雕塑让人想起特朗普的黄金卫生间,典型值得怀疑的品味,它们都来自同一个有问题的时代。”(/opus/811536896931921945)

对该剧作简易的观察,很容易能够发现评论家不给好评的原因:1、旋律没完没了地重复,给观众洗脑。2、虽然情节、舞美和换景有趣,但部分歌词趋向于幼稚甚至无病呻吟(think of me; wishing you somehow here again; masquerade)。3、歌词在细节方面,词汇重复,不怎么押韵,文采也说不上好(指比上不足);描述事情的叙事方式都是非常简单直接,顾左右言他极少(《主题曲》《夜之乐章》除外,它是普林斯以及玛利亚·碧昂森的设计。本身不是歌词的功劳。);歌词本身,有不少瑕疵的细节,用表演动作、剧情的意境和氛围,去硬凑——普林斯一直强调要去营造一种有神秘色彩的、美好的(虚指)、以及sexuality的氛围。这个氛围和表演动作细节填充,外加声乐上细节处理,补充了歌词的不足。4、故事结构相对不那么平衡,有很多属于瑕疵的剧情。比如:克里斯汀在故事中是一个被动的花瓶,她本来可以有一些思想性格,自主的行动、推进剧情。第二幕抓捕魅影的叙事,抓捕的逻辑明显有一些怪,逻辑匪夷所思。子爵相对说来也没有表现出真的和魅影抗衡的优点,甚至埋了一些伏笔,去说子爵不是懂克里斯汀的人,暗示克里斯汀选择不好。故事的最后,出场拾面具的人是梅格,原因没有交代。最终三角关系的解决,似乎没有解决任何(结局要么是说魅影因为一个吻,瞬间发生了不合常理的剧烈彻底的转变;要么是说魅影表面强势其实装不下去,被亲了一下非常软弱,就决定就这么算了。把这两种情况当成戏剧张力的解决,这个设计真的很烂)。魅影所谓杀人放火,甚至本应该洗一下圆一下,而不是一种违法犯罪的不适感。

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得一旦观众不吃魅影男主的人设,不吃该剧所谓“哥特式的性幻想”;不吃神秘色彩,不吃摇滚音乐的躁动;那么,《剧院魅影》就没有了能取悦观众的内容。

剧情        

剧情着实没有什么复杂,魅影痴迷克里斯汀,克里斯汀爱的是子爵,这样的一个故事。

此处讨论一些角色的心理动机,一些主要情节是怎么回事,以及观众为什么会喜欢这样的故事。        

【魅影为什么这么痴迷克里斯汀】

魅影的畸形是先天的事情,因为它是先天的事情,所以一些观念和价值观会定型。然后因为某种原因,他就是会认为克里斯汀就是能弥补他的缺失,于是这些成为他的信念。他会觉得这种缺失被弥补他才可以活下来,所以尽管这种缺失并不多,但是他会非常非常地执着。当这种信念受到冲击,他没有办法接受,没有办法自圆其说,就会有一种情感,使得他就会去为之拼命。

【克里斯汀为什么没有选择魅影】

在各种各样的综合因素之下,比如阅历比如身世比如环境,她受不了也处理不了阴暗的东西,不是可以拯救他的人。

【子爵是一个什么形象】

小白脸(指外貌)。他的优点、魅力和魅影互相冲突,而且形象气质观念举止,和魅影形成了对抗,互相抗衡。子爵在我看来比魅影难演,绝对不是符号化的角色。他如果看起来没有在和魅影在气质上互相抗衡,三角关系就不成立。

【《音乐天使-镜子》情节】

这里的情节说的是魅影扮演天使,而克里斯汀因为内心的需求所以就相信了。

在早期版本中,这个位置的情节,是描写了魅影和克里斯汀如何互相暗中扶持的。然而在正式演出中它被祛除了。很容易发现正式演出中它被去除的原因:克里斯汀需要天使,并不把天使当成恋人;魅影扮演天使而实际不是天使,而且他希望获得克里斯汀的爱而不论他是不是天使,都不可能获得克里斯汀的爱。这一设计使得剧情张力维持到《最后巢穴》场景,魅影最终彻底死心。

【《主题曲》情节】

这是魅影第一次真实出现在克里斯汀面前所演唱的歌。

它表达出的氛围,我个人形容不到位,直接引用Phil(知乎上的那位)的说法:“这首歌很浪漫,黑暗的光芒。即使是dark(委婉语)的主题,有一些阴暗和压抑,但整体也是很浪漫很浪漫的。”然后,魅影唱这首歌的时候,非常冷酷、刚毅,但是又对克里斯汀完全无法抗拒,会在一瞬间暴露自己脆弱而易受伤害的一面。

对我而言,这首歌的氛围,多多少少有一种神秘色彩主要靠作词、表演+演唱、以及“百万编曲”的意味,主要功劳并不是韦伯。尽管我很爱这首歌。

【《夜之乐章》情节】

撇开性暗示,这个夜之乐章应该是什么心情呢?其实就是热爱某种东西,而且那种东西很好,一种抽象的美好,你明明知道它很好,又得不到的那种心情。这种心情,它没有直接出现在英文歌词的文本里,它会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剧情设定。obsessive-compulsive特质的人会对剧情讲的这种东西很有感情。所以这首歌不能唱得很庄严,而是必须会很温柔很悲伤,温柔的根本原因是“丧失”,就不可能很恢弘很气派。

然后还有一种前戏和推销东西的祈求意味在里面,用了一种顾左右而言他的说辞,就说成是:歌很好听,来听歌吧。很温柔但是它思绪的暗流涌动,旋律、伴奏也是暗流涌动。剧情和表演当中魅影还顺带暴露了自己的弱点,此时他并不是像之前《夜之乐章》的楔子一样(“你到这里……”),很强势也很压迫。

很有层次。

它并不是在夜晚音乐、在黑暗当中漫游的pure imagination的味儿,不是单纯歌者邀请人听音乐。而是,完全就是调情。想的(darkness/阴暗面,夜晚,动了一些邪念,绝望但充满活力)和说的不一样(夜晚如何如何,跟着它走,“夜晚自身,它唱出来的那首歌好听,聆听歌”,“让它带你体验未曾历经的人生”然后话锋一转“碰我,信我,不如让我就是那个夜晚吧”),和实际演出来的也不一样(实际演出来是调情)。only then can you belong to me; to the夜之乐章我书写。是说这个。最后一句you make my (the)song take flight(其实是指这首歌我唱的时候没你不行) 你(刚才/现在)配合帮我才有刚才/现在我给你唱的夜之乐章,潜台词也不是做音乐。

而且如果它拆出来单独唱,不在剧情里,这种调情是歌者对听众的。

【《不归路-最后巢穴》情节】

《不归路》剧情大纲是韦伯写的。魅影唱惹火的《不归路》,然后在最高潮被揭发真面目。这不是特别合理,但是韦伯喜欢这种他自己受伤、尊严被彻底摧毁的情节。

《不归路》被摧毁的情节,情节能够那么走,给人感觉就是情投意合的人在商量好的情况下玩bdsm,但是逻辑上推又知道这个剧情不可能是这么回事,而是子爵非常无情地拿克里斯汀作为诱饵又非常无情地没有适可而止不去保护她反而去故意地折磨她,才在台上这么久(使得克里斯汀选子爵好像选的不是什么良人),然后才导致克里斯汀反正下不来台,才去解开面具。于是在不可以预测这个结果的情况下,魅影恼羞成怒,拿不是求婚戒指的戒指和克里斯汀求婚(临时起意),最终被拒绝,把克里斯汀抓走发泄怒气。最终子爵才追过去三个人互殴。然后魅影外强中干,才导致情节暂时地结束(本质上并没有解决它设置的矛盾冲突)。

不归路,魅影的唱词,只有四段。第一段饭桶游说克莉丝汀,第二段讲沉沦,第三段讲愿望/欲望,第四段讲接下来迎接什么。没有太多言下之意,只是对自己期望的事情的强烈期待。是像前戏一样的。能加细节,但是没有说太多不同人不同理解。

有一个很激进的解读是(这么说的人并不是我),这就是一首make love的歌,然后在高潮即将到来的时候魅影就被拒绝了,给了他一种非常大的打击。这就是为什么在最后巢穴吵架,一开始还是出现不归路的旋律,这其实是暗指魅影还想继续,但是克莉丝汀不同意。于是情感往前推进,导致了魅影进一步地、彻底地死心。所以魅影才去拿子爵和克莉丝汀做交易。

【剧情到底在表达什么】

普林斯在他自传中给的说法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可以是一个普通人,反过来一个令人厌恶的边缘人也可以有吸引力;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不会在谈恋爱的时候选择ta。归根结底,一件事物是多面的,判断不总是可靠。”

再作进一步猜测,也许,克里斯汀的选择才是这个故事的本质。即:人们不会为了任何“极致的美”而且牺牲日常生活,“因为前者并不是刚需”。(引号内部非原创,出处是Phil)

【观众为什么喜欢魅影】

两个原因。

原因之一,普林斯是一个想很多的人。普林斯加入了一大堆他个人对角色的理解、深挖,所以角色(单指魅影)有一个很丰富的层次。

普林斯给它的解读,首先是认为:《剧院魅影》的故事情节被驱动而往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残疾的人对sexuality的渴望;亦即,魅影的渴望的本质是sexual frustration性方面的不满足。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这是一件“坏事”,而“坏男孩”在当时对人们很有吸引力,而且和其他故事的故事情节比,这个设计有点另辟蹊径。

其次,面具对半切开,只遮住一半的脸,在普林斯看来是一种引申含义:一个人物,他其中的一半有吸引力,而另一半令人厌恶,这意味着你应该怎么去看待一个普通人。所以故事情节同时也被故意地设计成,在无所不能的神秘色彩之后,它发生了一个非常剧烈的反转(设计说是一个彻底的祛魅,但是我个人觉得也不是特别明显)。所以,普林斯会想,“人们为什么那么厌恶有残疾的人呢,其实ta就是一个普通人,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以及再次回看第一幕的时候,观众会去认同:“虽然这样的人只是一个普通人,甚至令人反感,但是第一幕时,他真的好吸引人。”

第三个设计是,普林斯援引《象人》(the elephant man)男主对凡人生活的渴望,并且他还试图还原一些默片电影的魅力(包括但不限于《斯文加利》。感兴趣自行考古)。(说开:碧昂森对人物造型的设计、麦克克劳福德的表演,也是模仿的默片,感兴趣自行考古。)

第四,这其中还有一种,用对悬念的好奇心和对好事将近的期待,来抑制恐惧的一种很浪漫的体验。

原因之二,魅影说白了是一个原型角色,他的设定是很多事情的投射,能够引起人的情感共鸣。我直接引用其他人的总结:“黑袍,杀人不眨眼,专权控制欲重,凄惨童年,绝对的天才,毁容,所有人都害怕他,有一个一生所爱,有一个一生之敌,还有败犬结局”。

按照荣格的精神分析,这些元素实际上是很多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它们是一些“人的自性”(self),或者也可以说是心中的一些阴影(shadow,也是荣格的语义)。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它才会得到观众的认同。

说开:《猫》里面“猫有三个名字”,《狮子王》“英雄之旅”,这些都是很典型的荣格意味的故事架构。“三个名字”指的即是“面具persona”和“自性self”这些,所以按照设计,升天的猫也必然是Grizabella,因为,逻辑上那只猫比较“完整”。《狮子王》的讲解请参考JordanPeterson《人格与其转变》/9iJVe85,讲了两个小时,我个人不赘述。《剧院魅影》按荣格的分类来分,故事类型就是典型的“光明和阴暗对抗”light vs darkness archetype(虽然《剧院魅影》结局那样写,魅影“因为一个吻”放克里斯汀走,按照常理或者说正常人逻辑,根本讲不通。但是逼着光明强行战胜黑暗就是符合人们的期待)。与此同时,the Phantom魅影就是一个典型的the magician/liararchetype魔术师原型(荣格语义),且属于是缺乏常规主角品质的anti-hero反派英雄主角(这个就不是荣格语义了,只是一种故事的特征分类)。它是这么个结构的故事框架。当然框架可以非常空洞,和细节带来的实质内容无关,也和分层递进的情感、心理活动没有直接关系。

接下来我想讲一点低级的东西:剧情有点bdsm的xp的意味。还有,神秘色彩(或者你把它理解成“艺术”这个概念,或者“对美好事情的渴望”,也行)是一种不规律不确定的“奖励”,所以容易成瘾和沉迷(感兴趣自己了解reward system,行为成瘾。属于大脑的一种bug,不确定时机和程度的奖励,使得你愿意拉高期望和等待时间,为了去反复地获得奖励;而它不一定会有对应的抑制)。这是该剧在商业上成功的原因。

其他一些讨论

【克里斯汀爱魅影吗?】

如果“爱”指恋爱或者暗恋的情感,那么从表演和剧本的角度,会很难看出克里斯汀爱慕魅影。

从正式演出中《音乐天使》的歌词,就可以发现端倪:克里斯汀虽然好奇音乐天使这样的奇迹,但是虔诚、顺从、恭敬,她希望天使让自己抵抗诱惑(不被子爵引诱),对音乐天使的用词没有僭越的想法。而魅影一直在假装自己是天使,是在这个过程里,自己动了邪念。魅影对克里斯汀的醋意、压迫感进而是邪念,会一直持续到《比想象中奇怪》结束。这个过程里克里斯汀先是虔诚,随后是臣服,随后是对暗流涌动的被动接受,直到克里斯汀归还面具很长时间以后,在天台,克里斯汀才渐渐地确认,魅影确实就是个人。随后情节推进到墓园,可以发现她还是不愿意接受和相信魅影就是个人。而且因为魅影就是个人,所以克里斯汀并不能安全地安心地去爱慕和崇敬——对上帝/神明的爱慕,在任何文化当中绝对安全。是这样的一种矛盾冲突,把剧情一直往前推进,最终魅影受到亲吻的刺激,最终屈服认命,放弃了对克里斯汀的纠缠。

而魅影对克里斯汀纠缠不休,就仅仅是因为“唯有你能让音乐飞扬,助我完成黑夜的天籁”。不管魅影怎么强势,怎么凶残,就因为这个想法,所以客观上一直被克里斯汀吸引,最终才丧失了主动权,给了克里斯汀主导故事结局的机会。

由此可见,《剧院魅影》讲的并不是男女主角对音乐的共鸣以及惺惺相惜。

《真爱不死》,绝对讲了对音乐的共鸣以及有情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但是《真爱不死》故事的精彩程度,远不如《剧院魅影》。《真爱不死》让人难以直视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绿帽等等狗血,而是因为,恋人之间的共鸣或者说惺惺相惜,作为故事,根本就没有什么发挥空间。相比起来,《剧院魅影》当中魅影和克里斯汀的关系并不是恋人之间的狗血,而是其他原因才让他们互相牵涉,形成一种纠葛,这样才独辟蹊径。

魅影和克里斯汀的共鸣、陪伴,第一版草稿(辛德蒙顿试演)的《音乐天使》歌词当中写得很详细,不过正式演出全删掉了。

很明显可以看出它把魅影和克里斯汀暗中惺惺相惜(但不是恋人的那一种)这个铺垫,在正式版本当中删除,是一种什么样的考虑:在一整个故事里,魅影情感一直在随剧情推进发生微妙的转变,而克里斯汀一直在作出一种被动的、延迟后才进行的回应、并不积极,(吃醋/虔诚→无所不能的神明的压迫感/臣服→推销黑暗,暗流涌动/被动接受→恼羞成怒,卖惨/惊讶,顺势安抚→杀人/去天台吐槽这个魅影就是个人)这种被动一直持续到故事接近结束。如此一来,所谓陪伴共鸣互相理解惺惺相惜,但凡直白地出现,但凡并不隐晦,那么情节冲突当中暗流涌动的人物行为动机,逻辑就不合理——矛盾冲突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克里斯汀对天使没有一点想法,一旦她的青梅竹马出现,魅影单方面的宽慰就遭到了破坏。

在这个过程里,克里斯汀对音乐天使的情感不论如何都不是恋爱或者暗恋的关系,她是发自内心地希望魅影就是个神明。无意中真情流露,她说的也是魅影可怕又可怜,但是也很有很吸引人的部分(给了一种肯定,表示她能欣赏到):比如声音、眼神、音乐方面的才能。

【克里斯汀第一次揭开魅影面具是什么原因?】

有一个疑点也许是,为什么克里斯汀会因为好奇去揭开神明面具。这也许可以解释成:如果没有把魅影当成凡人,自己又是一个凡人,那么凡人的好奇心和一些错误,也许是可以得到神明谅解的。毕竟神明是完美的,拨弄神明的半张面具,神明是亡父派来的,这样能有什么后果呢?

总之魅影和克里斯汀从始至终从来就不是互相爱慕的关系:魅影想通过得到克里斯汀的身心补足自己的缺失;而克里斯汀虽然不认为魅影作为活生生的人等同于一无是处,但是她需要的是一个父亲派来的让她安全地纯洁地没有邪念地去爱慕的一个天使;魅影如果是残缺的活人,就不符合克里斯汀的预期,不符合期待——甚至最后巢穴一提flesh,有的演出中,克里斯汀转头就吐了。(对不起,此处嘴欠:)所以这个故事当中,慕残的是普林斯导演,不是克里斯汀。普林斯导演吃这一套,让普林斯导演选这两位恋人,如果他是克里斯汀,他肯定选魅影。然而根据设定,克里斯汀不吃这个,所以她选子爵,不选成不了天使的“人”。而且,不管魅影是不是天使,她对天使和对残缺的活人,都并不会看成恋人。

【《剧院魅影》有晦涩的艺术技巧吗?】

在我看来没有。

普林斯导演一开始这么设计剧情,可能是慕残;韦伯设计不归点的情节“公开羞辱”,包括续集的绿帽,可能是韦伯自己的xp,不是很正经的东西。

它确实是让观众看到了一些想看的,才挣了这么多钱,并不是所谓爱情故事,而是xp。虽然观众们会argue情欲并不低级,它做得很精致很有细节层次,音乐动机以及人物行为动机设计得很合理,但是饭桶剧也并不是真的有太多故弄玄虚的高深含义。

【莎拉布莱曼对这部戏的贡献有多大?】

众所周知,韦伯想要写一部浪漫的爱情音乐剧,主要心理动力之一,就是当时遇到了莎拉。没有莎拉布莱曼,就一定没有韦伯版剧院魅影。而且韦伯按照原著的故事框架,亲自写就了目前这个音乐剧版本的故事大纲。以上这些,这就是莎拉和韦伯对《剧院魅影》剧本的贡献。

但实际上,韦伯写的故事大纲只是一个爱情故事的基本框架,这个故事框架没有烂到一定程度,一方面是原著给故事发展作出了一些限定,另一方面,普林斯导演往故事框架里面填充进了细节。

如果撇开原著,让韦伯不受限地自由发挥,又如果没有普林斯导演的见地,那么《剧院魅影》大概率和《真爱不死》,在剧本框架上,就没有区别,它会只有狗血。

韦伯和莎拉对《剧院魅影》剧本的贡献,大致就是以上这些。

还值得注意的是,实际上因为普林斯当时注意力全在“魅影”,没有太管三个主要角色形成的三角关系的构建。又由于剧情大纲又是韦伯搭建的,所以“烂尾”戛然而止结局,普林斯也没有去管,也没有在结局上面深挖、补全。而莎拉布莱曼作为原版卡司,本来她要负责塑造人物形象,显然,莎拉想法和天分有限。这使得克里斯汀在最初原版故事情节里,几乎就是个花瓶。导演(们)意图在后来有意地让克里斯汀去主动地“逐渐学会承担责任,最终扭转一整个剧情”,这实际上是一种后来时代变迁,社会意识转变之后,对剧情作出的改进。

所以说,对克里斯汀角色塑造,贡献最大的人,说不定是二十五周年版和后续宽街版里的人鱼(Sierra Boggess),因为她演技真的可以,演技上有表现克里斯汀的自我意识,克里斯汀不是花瓶。

【《剧院魅影》有没有制作得更好的可能?】

我个人觉得有。本来第二次调整歌词和剧本的人选,普林斯和韦伯喜欢的是勒纳。不幸的是勒纳很快因为癌症病逝了。然而如果他有机会做,勒纳虽然可能有时代问题,会有当时文人性别偏见这些,但文学手法、三角关系的结构、克里斯汀和子爵的个性/人物形象,勒纳理论上会有更好的表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