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闻

广告

手机

萧一可(关于萧一可简述)

萧一可(关于萧一可简述)

国产折叠屏手机专利公布 可检测心率血氧

国产折叠屏手机专利公布 可检测心率血氧

家电

下半年“拼经济”,东莞该向苏州学什么?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王卓峰 东莞报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苏州一直是东莞对标学习的榜样。”时隔2年多,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日前率领东莞代表团再次到访苏州,他坦言此行是为了“取经”。

东莞和苏州,同是“世界工厂”,两座地级市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制造业强,外向型经济发达,紧挨中心城市等。因此,苏州、东莞两地多年来一直都有互动交流。

但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注意到,这次东莞代表团到访背景与此前不同的是,上半年,东莞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东莞正迎来产业结构转型、推动新兴产业“立新柱”以及打通经济增长堵点的关键时刻。对标苏州来看,这座“最强地级市”已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形成多点支撑的新兴产业体系,经济结构也正从工业主导向服务型经济过渡,这些先进经验正是东莞目前所需。

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东莞应强化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加快构筑多点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将“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发展成“一超多强”;另一方面,东莞亟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推动制造业二次增长以及新兴科创产业集群的壮大。

产业结构向“一超多强”推进

在全国城市经济的“排头兵”中,东莞、苏州一直是工业实力的代表。事实上,两个城市的发展秘诀亦有相似之处,除了自身把握住产业转移浪潮的巨大机遇,还与其背靠一线城市分不开。

一方面,东莞、苏州分别承接了大量来自深圳、上海的产业溢出,另一方面,还受益于核心城市金融、创新等高端服务业的辐射带动,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成为了“世界工厂”。

2022年苏州的GDP为23958亿元,全国排名第六,地级市排第一。相较而言,东莞2022年GDP为11200亿元,不到苏州的一半。2023年上半年,苏州实现GDP1145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7%。

为何苏州在经济总量已达较高水平下仍能保持增长?

从制造业的家底来看,东莞有34个工业大类,21万家工业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9000家;苏州有35个工业大类,16万家工业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2万家。显然,东莞、苏州都是工业体系最为完备的城市之一,但在产业数字的天平两端,苏州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这一维度上更有“分量”。

国家高新企业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科创活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近年来,苏州工业结构通过不断优化,培育出一批实力强劲的产业创新集群,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5%。可以说,苏州多极引领的新兴产业体系,是其经济稳定增长、产业稳步迭代的基石。

与苏州相似,东莞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因此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上,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但细分来看,东莞产业结构呈现出“一业独大”的格局,各支柱产业之间的发展规模并不平衡。

尤其是近年来,东莞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在50%-60%之间,其中又以规模超万亿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占主导。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东莞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成,由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创造。今年以来,在全球消费电子陷入低迷的背景下,东莞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出现了下滑趋势。

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看来,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实力强劲,但新材料、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稍弱,“从产业看,苏州在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其产业结构有着多点支撑的鲜明特点。对东莞而言,在强化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下,应加快培育多个高端制造产业,将‘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发展成‘一超多强’。”

《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显示,东莞已被明确为广东省新一代电子信息、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前沿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布局的核心城市。

林江认为,过去东莞的一大成功发展经验就是承接深圳产业外溢,融入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当前“深圳创新+东莞智造”模式也在加速演进,对于如今面临新一轮产业升级的东莞来说,更应该找准产业赛道持续发力。“目前新能源产业的赛道增速较快,东莞可以利用自身的产业链优势快速融入新能源产业链,并以此为引,寻找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风口。”

在今年6月发布的《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上,东莞位列第12位,不难看出,东莞在广州、深圳的新能源产业辐射下,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及增长潜力。

挖掘生产性服务业潜能

从另一维度拆解苏州的产业结构可以发现:工业是苏州经济的门面所在,实际上这座城市的经济结构正从工业主导向服务型经济过渡,这或许是其制造业二次增长的“巧劲”所在。

从数据上看,2022年苏州第一产业增加值192.98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1521.41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12243.95亿元,增长2.1%。显然,苏州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其中包括金融、法律、会计、咨询、技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研究表明,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程度提高1%,制造业效率可以提升39.6%。

林江表示,“因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实体经济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苏州近年来在生产性服务业上发展较快,对提升实体经济效率、促进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20年,苏州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751.17亿元,与北京、上海、广州甚至是杭州,都有一定的差距。彼时,苏州提出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高规格系统布局生产性服务业,目标到2025年突破万亿大关。

有研究指出,苏州此前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占比,与北上广深杭还有不小的差距。

从《2023年江苏省服务业重点项目清单》苏州入选的25个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看,科技研发、信息服务、检验检测、节能环保等领域项目有14个,占比过半,这些项目主要服务于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各类新兴行业。眼下,苏州正以专业化、高端化的服务供给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突破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困局。

反观东莞,目前服务业产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仍然不高,2022年,东莞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1.5%。今年1-5月,东莞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8.7%。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43.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7.0%。这也体现出,东莞对技术研发、软件信息等领域的服务业需求较大。

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制造业企业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让企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研发和销售稳步前进,进而推动科创产业集群的壮大,环环相扣,形成了东莞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条完整逻辑。

如今,面对“东莞制造”的时代新命题,东莞正加快寻求新突破。《东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显示,到2025年,东莞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将突破5980亿元,年均增速8%,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46%,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7%。

反映在数据上,东莞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幅达7.1%,成为今年上半年经济的一大亮点。

林江表示,东莞应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目标,结合东莞制造业发展的现状,考虑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港口物流、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东莞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两业”融合发展。

此外也有观点指出,东莞可以借助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三大产业空间,利用低成本和靠近高端制造环节的区位优势,优先引进与之配套的金融、法律、咨询、研发、管理、专利服务等人才和中介机构,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同时推动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