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闻

广告

手机

“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日本为了侵华整整准备了近百年

“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日本为了侵华整整准备了近百年

首销火爆!小米再创“新纪录”,K60至尊版5分钟突破22万台!

首销火爆!小米再创“新纪录”,K60至尊版5分钟突破22万台!

家电

“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日本为了侵华整整准备了近百年

来源:互联网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策划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此打响了侵华战争的第一枪。

很多人误以为,日本是突然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实际上“九一八事变”以前,日本对中国的觊觎已经持续上近百年。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国内先后出现了“脱亚向欧”和“泛亚主义”两种思潮,再加上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经济危机,最终促使日本铤而走险,策划了“九一八”事变,并发动了侵华战争。

日本觊觎中国由来已久

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前,大清一直是日本人眼中的王者,是神一样的存在。但和大清一样,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实行的也是闭关锁国的政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时,日本人普遍认为“清国无论如何乃以重要之大国,夷狄不敢轻易问津”。鸦片战争中,大清被英国打败,大大出乎了日本意料,于是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起这个看似强大实则虚弱的邻居。

1854年美国海军强行打开了日本的国门,日本统治者分为两派陷入内战,最终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派拥立明治天皇的维新政府,建立了中央集权统一的国家。不过,明治天皇掌权并没有让日本立刻就强大起来,相反它也成为了西方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

美国将领佩里与日本德川幕府交涉

从1854年一直到1858年,日本先后同美、荷、俄、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西方获得了在日本的种种特权,并建立租界,史称《安政五国条约》。这实际上和当时的大清很相似,日本当时实际上也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明治天皇

当时日本的统治者似乎也陷入了绝境:一方面,国门已经被西方打开,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毫无还手之力;另一方面,国内改革毫无头绪,找不到一种让日本摆脱被殖民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天皇在1871年派出了一支阵容庞大的“岩仓使节团”奔赴欧洲学习,希望找到一种破局的办法。

1873年使节团一行到达德国,此时德国刚击败法国、丹麦和奥地利完成了统一,并成为了欧洲工业化的新星,让日本钦佩不已。而当时意气风发的德国参谋总长毛奇感觉也相当好,所以就毫不避讳,对日本说了一番影响日本命运的话。

德国参谋总长毛奇

他说:“法律、正义、自由之理,不足以保护国内,也不足以保护境外,非有兵力不可……大国则无不以其国力来实现其权利。”

听完这席话,日本使节团副使大久保利通茅塞顿开,他兴奋地给西乡隆盛写信:“我开始感到日本的前途大有希望了。”

那么,大久保利通所指的希望是什么呢?没错,就是侵略,更准确地说就是要成为列强侵略他国。而环顾当时的日本周边,大清还在沉睡,朝鲜、琉球这些藩属国也都弱小无力,如同待宰的羔羊。

大清重臣李鸿章

使节团回到日本之后立即向天皇进行汇报。由于当时日德两国相似度极高,所以在再三权衡之下,日本决定效仿德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并参照《普鲁士宪法》制定了日本的宪法,即《大日本帝国宪法》。

此后,天皇开始了对日本的现代化改革,并鼓励日本学习西方,不但使日本从封建社会加速向资本主义社会过度,还让日本的国力得到了飞速的增长。

也正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采取步步为营、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占琉球、再占台湾,通过不断从清朝身上剜肉,使得国力得到了快速增长,为后来的进一步侵略奠定了物质基础。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的“脱亚向欧”论

明治维新虽然让日本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可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仍然觉得它只是一个小号的大清。所以,当日本提出想跟西方废除《安政五国条约》时,还是碰了一鼻子灰。

此时的日本国内一些人更加坚信,想要与列强平起平坐,就要成为列强之一,而要让自己不成为下一个大清的办法就是要加入侵略大清的阵营。

1885年3月,被日本人誉为“日本近代文明的缔造者”的福泽谕吉在报纸上发表《脱亚论》。福泽谕吉在文章中说“我国不应为等待邻国之开明、共振亚洲而犹豫不决,莫如摆脱当前之处境,与西洋之文明国共进退。对待中国、朝鲜,也无须因是邻国而有所顾虑,应按西洋人之对待方法而行。”

此番言论一出,立即在日本国内引发响应。

福泽谕吉的肖像被印到日本的纸币上

如果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很多人会认为日本只是想全盘西化、学习欧美,但结合此后日本的所做所为,大家其实就会明白,日本所谓“脱亚向欧”的真实含义是:和欧洲列强一起侵略中国。

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日本虽然地处亚洲,但是不能和中国,朝鲜这些亚洲国家为武,否则永远都被看不起,日本应该全面西化,西方怎么对待亚洲,我们就怎么对待亚洲,这样我们就是西方人了。

西方怎么对亚洲呢?无非用坚船利炮发动侵略战争,然后签订不平等条约,再建立殖民地么。日本本身就是殖民主义的受害者 ,对这个套路太熟悉了。于是日本也有样学样,主动挑起了甲午战争,打败了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北洋水师,紧接着占领了台湾,然后又攻占了朝鲜半岛。

在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必须要说一下。

1884年12月4日,朝鲜的“开化党”人金玉均和日驻朝公使竹添进一动了“甲申政变”,企图脱离大清,组建亲日政权。清兵应朝鲜之请,击败了日军和“开化党”,平息了叛乱。随后日本乘机要挟清政府谈判,第二年,日本派伊藤博文和清政府签订《天津会议专条》。条约规定中日同时从朝鲜撤军,由第三国教官训练朝鲜军队,若朝鲜发生变乱或重大事件,两国出兵时须互相知照。由于条约规定中国和日本都有出兵朝鲜的权利,就为后来的甲午中日海战埋下了伏笔。

日本的进步神速令西方列强刮目相看,也渐渐承认了这样的事实:侵略大清,再不带上日本的确也不行了。

所以在新世纪的第一年,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时,日本跻身其中,并且出兵最多。

八国联军(美、奥、印、德、法、俄、意、日)

随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再次战胜沙俄,进一步巩固了其列强的国际地位。在此背景下,1911年,日本终于得以与美、荷、俄、英,法五国废除了《安政五国条约》,并重新签定了对等的条约。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日本全面西化,搞基建,搞海运,大力发展纺织业,扩大出口,大兴教育提升国民素质,还派出大量学者留洋西方,为后来的军事扩张储备了雄厚的资本和工业基础。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的“泛亚主义”

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靠赌国运连连获得成功,在巨大的战争红利刺激下,不但胃口越来越大,胆量也越来越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厮杀,暂时无暇顾及远东。日本趁机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最终取得了德国在中国的全部利益,日本的野心由此也渐渐显露在西方列强面前。日本的崛起引起了西方大国的警惕,特别是第一个殖民日本的美国,开始把日本作为假想敌制定防御计划。

1922年,为了全面限制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的扩张,美国邀请和中国利益相关的九个国家在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签定了世界上第一个裁军条约《华盛顿条约》。名义上是裁军条约,实际上是美国准备模仿欧洲限制德国的凡尔赛体系来构建约束日本的国际体系。一是限制日本海军发展,二是确定了列强在华利益共享,打破了日本企图独霸中国的局面。

《华盛顿条约》签字现场

两年之后的1924年,美国再次通过了排日法案,不接纳任何形式的日本移民。没过几年,美国经济大萧条,进而引发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而这时美国也没放松对日本的警惕,又联合西方采取提高关税、对日货征收倾销税等措施,禁止日本商品的输入,使日本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在这一连串的事件之后,日本“脱亚向欧”的想法遭到了打击。于是另一种“泛亚主义”思想开始流行起来,并逐渐成为了日本当时的国策。

“泛亚主义”简单来说是在19世纪以后,在东亚兴起的一股要联合所有亚洲人反对西方的思潮,尤其日本最为泛滥。但是,日本的“泛亚主义”却不是要团结亚洲国家来反抗西方侵略,而是想当亚洲的霸主,至少也要成为东亚的宗主国。

这时,时任东北关东军参谋长,后来“九一八事变”罪魁祸首之一的石原莞尔更是赤裸裸地提出:日本和美国将分别代表东西方文明,率其各自所能动员的人力物力而作一番大决战。如果准备对美国作战,就要立刻对中国作战。如果要对中国作战,首先必须占领满蒙,这样才能使“日本的繁荣自然得以恢复,失业的有识之士亦可得救”。

“九一八事变”罪魁祸首之一的石原莞尔

随后,更多的日本军人站出来鼓吹只有扩张才可以把日本从种种危机中解救出来,他们认为,现有的议会制度是让日本无法繁荣的直接原因,日本应该建立一个军人领导的政府。此时,身处严重经济危机中的日本民众,很轻易就相信了这种言论。很快,由文人控制的政府逐步被军方一派接管,这就是后来所谓的军国主义。

“九一八事变”背后的经济因素

如果说日本的“泛亚主义”和军国主义融合在一起,奠定了日本侵华的理论基础。那么,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则加速了日本侵华的步伐。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上台不久,就提出“以满蒙之权利为司令塔,而攫取全中国之资源。以中国之富源而作征服印度及南洋各岛以及中小亚细亚及欧罗巴之用”。这个就是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的内容,日本谋图称霸亚洲,称霸世界的野心昭然若揭。

而日本人之所以将第一个侵略的目标定在了中国东北,主要是因为这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

我国东北,土地肥沃,农、林、矿产等资源十分丰富,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外贸繁荣,当时在我国经济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30年代,东北的铁矿砂产量占全国的60%,煤产量占全国36%,农产品总数达1900万吨,占全国的20%。东北的森林资源约占全国森林面积37%,当时中国有铁路7200多公里,满蒙则占3000公里,约占全国铁路里程40%,大连、安东、营口三大港口,对外贸易十分发达。在“九一八”前夕,满洲对外贸易占中国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进口的四分之一。

正是因为东北的富饶,日本从中日甲午战争开始,就不断对我国东北进行蚕食侵略。经过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了1931年,东北的丰富矿产资源已完全为日本所控制。

在此期间,日本通过大量投资,一方面吸取了中国人民的膏血,获得大量的利润。另一方面还垄断了东北的铁路交通,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当时日本进口的豆类的76%,煤的64%,铁的46%都来中国东北。

但是1920年、1925年、1929年到1930年这接踵而来的三次经济危机却使日本经济遵受了严重的损失。特别是后一次,在经济危机叠加西方的制裁之下,日本的经济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仅以1930年为例,日本的工业总产值比1929年下降了32%,钢铁产量下降了20%,采矿业开工率减少了一半,外贸减少了45%,74家银行停业58家。由于外贸下降,金融停业,使企业大批倒闭,随之而来的是工人的工资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增加,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同时实现军国主义的野心,日本开始不满足于仅仅掠夺中国的资源,还妄图将中国的土地纳入日本的版图。此后,日本关东军不断在东北挑起事端,利用一切机会制造武力侵略东北的借口。

1931年6月,日本军事间谍中村震太郎在兴安岭一带从事军事间谍活动被捕,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关东军对他执行了处决。同年8月17日,日本陆军省发表《村大尉一行遇难的声明》。歪曲事实说“帝国陆军大尉中村震太郎在满洲悲惨遇害”,并以此为借口,煽动日本朝野和民众“复仇”,叫嚷着要发动战争。

随后,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人开始策划挑起战争的借口。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在沈阳柳条湖附近安放炸药,将日本修建的南满铁路的一段铁轨炸毁,然后污蔑是中国军队所为,并直接向北大营进攻,由此发动了侵华战。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