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闻

广告

手机

《卓越型教师养成记》记思

《卓越型教师养成记》记思

市中区特色农业种植“姜”有大作为

市中区特色农业种植“姜”有大作为

家电

散文||豆叶菜

来源:个人图书馆-冬歌文苑

豆叶菜

豆叶菜是黄(黑)豆和小豆叶子煮至半熟、发酵、改刀后沤制的菜。

家乡的乡亲们曾经为了充饥,把豆叶当菜吃,不知吃了多少年。


(资料图)

我查过《现代汉语词典》,也上网搜索,还曾问过文友,想找出豆叶菜规范的名称,结果忙活半天,仍未找到豆叶菜的定义及标准解释。由此断定,在我国食用豆叶菜的范围和区域不大。

我的家乡在山西东陲太行中段西麓山区,属干旱和半干旱地带。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平展展、暄腾腾,一眼望不到边的土地极少。特别是我们村里尽是山地、坡地,多半是沙质土壤,十分瘠薄,适宜种植的作物非常有限,粮食产量不高,物产单调。

一代代人,在那块土地上生息蕃庶,“风吹篱笆雨洗窗”发生的事不可胜数,吃豆叶菜的情景就在我的记忆里屡屡浮现。

“豆叶菜、酸菜,为家常便菜……”(《平定县志》1991版576页)吃豆叶菜,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具体追溯到什么时期没有作详细考证。我记事起,家里就沤着一瓮瓮豆叶菜,那时的人们都在积极追求温饱,人们的幸福感来源于填饱肚子。不好吃,天天吃,吃饱了也没有觉得什么不好。

家乡有个谚语:吃馓不就菜,耕地不拿盖。吃馓要有菜,所指的菜一般都是豆叶菜。听老人们说,解放前,豆叶菜也不是谁家都有的,想吃,吃不上的人家多了去了。那时,姑娘到婆家相家(对象)时,必须要亲眼看看有几瓮粮食,有几缸豆叶菜。确定有这两样东西时,才能定下“嫁”的决心,没有粮食,没有豆叶菜,嫁过去吃啥?豆叶菜关乎到生存问题,豆叶菜决定嫁与不嫁。

采摘豆叶的过程叫捋菜。村里人,对村里的土地,了如指掌,哪些地好,哪些地种豆子长的好,都清清楚楚。春播时,哪些地种了豆子,大家都知道。每年一到白露,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带着口袋、面袋和其它盛具成群结队地到分配的区域内捋菜,到了饭时,人们扛着提着满载而回。本村黄豆、小豆长势不好的年份,村里的人早早就打问附近其它村或更远的村哪里的豆子长得好,设法一定要捋些豆叶回来。当地人都知道,豆子在生长过程中,去掉部分绿叶,不影响豆荚的生长,有的老农还说,捋掉部分叶子,养分更加集中,豆子的颗粒会长得更加饱满。多数人都知道这个原理。可捋菜时,有的村就让人们去捋,有的村就不让捋。那时的人们把周边的村里人让不让捋菜作为衡量该村人心好坏的标准。对不让捋菜的村,人们都会给村里的姑娘们说,不让她们嫁到那村去,让人心不好的村里多出些光棍。有的村的人不但让捋菜,还帮助捋菜,村里的人们都知道,小花的女婿就是小花到他村捋菜时,帮小花捋菜又帮忙扛着送了回来,小花觉得他人心好才嫁过去的。

豆叶菜的制作。捋回来的豆叶在柴锅内煮五成熟,盛入菜缸压实,缸口处压上一块光而大的石头。加入勾兑一定陈年浆水的水使其发酵。待进入冬季前,取出切条。到长流不断的河水里淘沥干净,重新盛入菜缸摁实、捣瓷,加入勾兑陈年浆水和面汤沤制一定时间即可食用。

豆叶菜的三种吃法。那时候,我们村里人的早饭是由少量小米汤煮沸时边撒入玉米面边搅,熬熟成馓(粥状稠糊糊,大西北有的地方叫搅团)。豆叶菜或炒或调和(凉拌)给馓当菜下饭。

蒸豆叶菜窝窝头:即蒸玉米面窝窝头时掺和部分豆叶菜,主要是增加窝窝头的体积,使其有松软度。

调糊饳:根据需要量选择大小不同的铁锅,加入一定的水放入适当的豆叶菜,煮沸后一把一把地放入适量的玉米面,蒸煮二十分钟,约摸玉米面熟透后,从翻滚的正中插入擀面杖用力搅动,做出比馓硬比窝窝头软的东西来。做时直接放些食盐也行,打些辣椒汁勾芡粉浇上吃更正宗。

传说,某一时期,一个人家的门后挂着一块动物脂肪,出门时一家人都要在嘴巴上抹抹,做出满嘴油哄哄的样子,告诉人们自己吃得好,满足某种虚荣。吃得好有面子。我虽然没有那样做过,但我自然而然地有一种心理,说自然而然是从来没有人让那样做,却做了。自然就有的一种心理,吃豆叶菜我内心觉得不好。在家里吃了豆叶菜,出了门有人问我吃了什么饭时,我只告诉他们所吃的主食,很少具体地说出豆叶菜来。

一次,有一辆汽车到村里送货后返回城里,村里许多人要带着家里的豆叶菜搭便车到城里卖,母亲也把家里的豆叶菜准备好,让我跟着去卖。村里一同去的有经验的人说跟着她们走就行了,到城里后,因害怕遇到熟人,特别担心碰到同学,我拖拖拉拉走在最后,低着头绕来绕去一个人走到了后街,心里想着也像她们一样吆喝一下,“豆叶菜!”用了好大劲喊出的声音,只有我能听见。

参军入伍后,我们与邻县寿阳兵一起到部队,寿阳兵个别人叫我们豆叶菜,叫过以后,哈哈大笑,我觉得轻蔑、瞧不起之意都在其中。不但叫我们豆叶菜,还给外省的战友细说豆叶菜,说黄豆叶是喂猪喂牲口的。也许他们是说着玩、一说而已,但我听着带有贬损的味道,感到很伤自尊。

不过他们说得都是实话。豆叶菜营养价值极低、口感不佳,而且陈年老菜有一股别样味道,闻着不好,吃着不香。后来和懂营养学的人交流,他们说豆叶仅是植物纤维,适合于做牛羊饲料,不建议人们食用。吃豆叶菜,不仅仅邻县人看不起来,就连当地的一些温饱人家都会笑话,城里的个别人甚至见了豆叶菜就会捂着鼻子走,村里有些场合和时机是不能吃豆叶菜的,婚娶、丧葬、祝寿、乔迁和来人公干承担派饭以及戚人到来,无论如何都不能吃的。

豆叶菜不体面,那为什么吃,而且吃了那么多年呢?因为人不吃不行,活着需要食物,收获无法满足生存需求,必然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质。因为那时没有比它好的食物代替,不得不勉强食用。特别是灾荒之年,糠菜半年粮,不得不靠豆叶菜艰难度日。三年困难时期,家里有豆叶菜的人家,虽然也出现了两腿浮肿等症状,但大都战胜了困难、熬过了难关,豆叶菜也有功劳。

后来,人们的日子“以细代粗”逐渐好了起来,家乡的父老乡亲不在食用豆叶菜了,豆叶菜再不是生存的保障和依靠,家乡的人再不会产生出那种觉得别人看不起的自卑的心理。当然,豆叶菜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现在也有很少的人,还在捋少量的豆叶制作豆叶菜,但与原先饱腹的目的截然不同,只是为了尝鲜、调剂口味或想找找感觉什么的。

土地瘠薄,光阴艰涩。吃糠咽菜,低标准瓜菜代,果腹的物质不同,日子却要一天天过,前方的路都要一样走,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世间万物都得适应生存的土地,都得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不畏艰苦,生生不息,在这一点上,家乡的先人,家乡的父老乡亲都值得我们学习、效法。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