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闻

广告

手机

《士人走向民间》:苏轼“读书不求官”的呼声,千年间有回响

《士人走向民间》:苏轼“读书不求官”的呼声,千年间有回响

香椿炒鸡蛋需要焯水吗有毒吗,不焯水会出现头晕呕吐等现象

香椿炒鸡蛋需要焯水吗有毒吗,不焯水会出现头晕呕吐等现象

家电

《士人走向民间》:苏轼“读书不求官”的呼声,千年间有回响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日报 | 作者 王瑞来

“读书不求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宋元社会转型背景下的观念变化溯源

《士人走向民间:宋元变革与社会转型》 王瑞来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读书不求官”与

“学而优则仕”是否相通

在儒学经典“学而优则仕”的指引下,在士大夫政治形成主宰力量的北宋,读书做官是多数士人的必由之路。不过,同样从这条道路走上仕途的一代文豪苏轼,却发出了“读书不求官”的呼声。其背后当存在社会变化的潜流。

苏轼有首五言诗,是写给他的两个侄子的,诗的开头四句为: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

在这四句中,让我最为瞩目的是“读书不求官”一句。北宋从太宗朝开始扩大科举规模,为了吸引知识精英加入到宋王朝“彀中”,从皇帝开始,便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利益诱导。政坛所呈现的,也是“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苏轼和他的父亲、弟弟也正是通过科举登第走出巴山蜀水,成为士大夫的翘楚。在士大夫政治成为主宰的时代,苏轼走过的道路,可以说是多数士人的必由之路。苏轼是通过读书求得官位而走上仕途的,那么他为什么还告诫他的侄子们“读书不求官”呢?并且,这样的说法,是不是与时代潮流相悖,甚至与儒学经典“学而优则仕”的教诲相违呢?

“读书不求官”折射了

时代潜在的变化

运用学到的知识参与政治,体现了回馈社会的责任感,这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也没有错。“读书不求官”,苏轼的这种认识看上去与主流认识颇为疏离,其实是折射了时代潜在的变化。南宋政治与经济重心合一,商品经济发达,地域社会强盛,平民文化繁荣,仕途行路难导致士人流向多元化,诸种因素,让南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一轮社会转型——宋元变革。

然而,任何社会转型都不是在一个早上突然发生的变化,一定经历有相当长时期的潜流运行。就像在北宋造成士大夫政治的科举规模扩大,其实也是适应了唐末五代以来崇文的潜流的结果一样;在南宋开启的宋元变革,在北宋便逐渐积蓄了各种变革的因素,最后才终于在各种契机交织的综合作用之下得以形成。

各种变革的因素也包括观念的变化。“读书不求官”,便体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观念变化。士大夫政治所呈现出的社会流动,让读书所追求的目的变得过于单一狭隘,而社会的需求其实是多种多样的,人生的选项并不仅仅是从政。或许苏轼是出于对侄子们科举落第加以安慰的用意,但“读书不求官”无疑折射了读书应当拥有多种面相的意识。这种意识不会是天才的苏轼灵光闪现,而是基于他对社会的观察所形成的思考。苏轼观察到的正是包括士人流向多元化在内的在南宋显像化的各种因素的北宋潜流。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诗句讲“读书不求官”的,并不仅仅是苏轼一个人,与苏轼同时代的文同吟诵唐人崔觐的诗句云:“读书不求官,但与耕稼亲。”文同的诗与苏轼完全相同的表述,则反映了当时对这一认识的普遍认同。由此可见,读书做官的主流选项之外,读书还有许多目的取向。这些潜流意识,到了时代变革的南宋,便应和社会转型的气候,获得了显著的共鸣。

社会意识一定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南宋吕祖谦受孝宗之命编《宋文鉴》,他在苏轼众多的诗作中,居然也选入了“读书不求官”这一首。这可以看作是社会意识为朝廷主流认识所认可。

而且,南宋士人地方化的趋势,既模糊了士人与士大夫的界限,也淡化了仕与不仕的意识。与政治的疏离,让苏轼的“读书不求官”获得了更多的共鸣。南宋陈模在《怀古录校注》中评价“读书不求官”等佳句为“立意高卓,而辞又足以达其意”。说苏轼辞达其意,其实是陈模以当世的感怀,说苏轼道出了他的心声。

千年间一直有着

遥远的回响

从时代看,苏轼的这句诗在身后上千年间一直有着遥远的回响。清人张问陶有诗云:“读书不求官,此意吁可知。男儿重孝义,貂蝉何足奇。鹤盖集吾门,鸿文骇我目。不如君子人,可以慰幽独。君有贤子孙,留诗子孙读。”晚清名臣曾国藩甚至对苏轼这几句诗还有补作:“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中含不尽意,欲辨已忘言。”通过补作,曾文公对读书作文进行了更为意义深远的道德阐发。

尽管有社会变化潜流影响作用其中,但在士大夫政治鼎盛时期,读书人纷纷涌向读书做官的上行路途之时,苏轼能写下“读书不求官”的诗句,实在是难能可贵,并且颇有些惊世骇俗。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等精神层面的变化,并非一觉醒来的骤然突变,而是有一个“润物细无声”般缓缓潜行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过程在很长时期内并不明显地显现出表象。

宋元变革,是传统中国走向近代的滥觞。从时代断限来说,虽然开启于南宋,但社会转型因素在北宋便已逐渐在酝酿、积蓄和发酵,苏轼“读书不求官”之诗所表达的意识,正是体现了这样的观念变化。在商品经济繁荣、地域社会兴盛的背景之下,“学而优则仕”已不再是唯一的人生追求的目标。伴随着士人流向多元化,价值取向也同样显现出多元化。正因为如此,“读书不求官”这句诗,在宋元的社会转型背景下,从南宋历元到明清,获得了更为广泛和长久的共鸣,改变了许多读书人的世界观。

(作者为史学博士,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