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闻

广告

手机

黑科技助涪陵“二渡”榨菜亩产屡创新高 环球微速讯

黑科技助涪陵“二渡”榨菜亩产屡创新高 环球微速讯

中信建投:券商板块估值和业绩成长潜力的错配带来左侧配置机会

中信建投:券商板块估值和业绩成长潜力的错配带来左侧配置机会

家电

黑科技助涪陵“二渡”榨菜亩产屡创新高 环球微速讯

来源:金台资讯

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渝东南农科院试验地,新研发的青菜头采收机正在进行测试(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资料图)

“三、二、一,起飞!”6月21日,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一场无人机“飞手”培训正在举行。随着专业教员按动手中的遥控器,一架植保无人机载着喷洒装置腾空而起,不到十分钟就完成了整块田地的喷洒作业,附近村民放下农活,跑来“围观”。

江北街道是涪陵榨菜的主产区。今年,以二渡村为核心的榨菜示范园再次刷新纪录,其榨菜亩产量达6000斤,比全区平均亩产高出1600多斤,榨菜鲜头总产量达300吨左右。涪陵“二渡”榨菜为何能屡创新高?农田里有哪些“黑科技”为榨菜丰产保驾护航?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农机进田地,种地更省力

“播种、追肥、喷洒农药……动动手指就能轻松搞定,这在以前可要十几个工人才能做完哩。”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种植大户杨世海从兜里掏出纸笔,认真记录下无人机的操作要领。第一次在田坎上见识到无人机的厉害,他连连称赞。

三年前,杨世海从外地返乡,流转了50余亩土地,开始规模化种植青菜头。可他没有想到,基地投产第一年,他就犯愁了:二渡村坡田地田埂多,路又窄,大型农机无法进入,平日翻土耕地、田间管护全靠人力。

“村里老人多,根本请不到足够的劳力帮忙,即使请到了,一天的工钱就要上千块。”杨世海无奈地摇摇头。这一年除去人力成本后,他基本没挣到钱。

2021年,二渡村整合上级资金,完成了大规模土地宜机化整治,改造后农机具下地更方便了。这年秋季,杨世海首次尝试用播种机直播育苗,他推着直播机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1亩多地的作业。他说,直播机能对播种的株距、行距及深度等进行灵活调节,且播种均匀,无需间苗,既保证出苗率又节省种子用量,大大提升了青菜头栽种工效。

二渡村党支部书记潘晓江说,今年,他们还会在涪陵区率先推广无人机植保,在北斗导航技术的帮助下,无人机能按照设定的线路进行田间精确作业,误差只在0-2厘米之间,产量和品质都会进一步提高。

锻造榨菜“芯片”,青菜头增产增收

落户在江北街道二渡村的渝东南农科院,是榨菜综合研究领域的“佼佼者”,从20世纪60年代起,科研人员便致力于榨菜的品种研发。

“每完成一个品种选育,都像是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该院榨菜研究中心主任沈进娟说,为了培育出一个优质品种,他们往往需要耗费数十年的时间,从数以万计的育种材料中不断筛选,在不同光照、温度下反复试验,再移栽到实验大田进行示范种植,“只有经受了层层考验的品种,才能脱颖而出,向老百姓推广。”

去年,面对极端高温天气,二渡村就尝到了“近水楼台”的甜头。“高温天气造成虫害加重,要是种植老品种,产量肯定减半。”潘晓江说,在渝东南农科院的指导下,他们大力推广了“涪优928”等新品种,“与老品种相比,新品种具有较强的耐病性,且瘤茎前期膨大速度快,对全村青菜头保产起到了关键作用。”

不过,新品种推广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渝东南农科院率先在国内培育出可提早上市的青菜头杂交新品种“涪杂2号”,比普通青菜头提早上市1个月,“推出之初,农民并不愿意种植。”潘晓江说。

村里发动大户示范,带头种植了100余亩新品种,抢在春节前夕提早上市的“涪杂2号”,卖出了6元1斤的好价钱。村民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第二年也纷纷效仿。这为目前更早上市的青菜头新品种“渝早100”的推广打下了基础。

种子是农产业的“芯片”。截至目前,二渡村已先后向村民们推广了十余个青菜头新品种,为青菜头丰产优质提供了源头保证。

数据成为新农资,菜农不再“靠天吃饭”

“提前一年就能预测青菜头的价格,这莫不是在开玩笑哦。”潘晓江还记得,两年前,涪陵区在智博会上发布全国首个中国榨菜指数平台时,他还以为这只是个“噱头”,“没想到,平台上线不到一年,我就遭‘打脸’了。”

青菜头种植分布在川渝哪些区域,榨菜加工的原料缺口有多大,近期市场更青睐什么样的产品?在二渡村村委会办公室,潘晓江登录中国榨菜指数平台后,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不断闪烁的地形图、柱状图、曲线图等呈现出来,为榨菜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在平台的帮助下,我们干了许多过去没干成的事。”潘晓江说,“以前,村里制定全年种植计划时都很为难,种多了怕卖不出去,种少了又怕不够卖,现在借助指数平台,我们可实时获取涪陵以及川渝两地的榨菜种植规模及分布情况,依托这些数据信息,就能提前研判榨菜的全年产量,扭转了过去行情监测的滞后性。”

目前,二渡村全域范围都已接入榨菜指数平台,榨菜这样的传统农业走出“靠天吃饭”的困局。接下来,他们还将依托平台的全产业链数据,向榨菜二、三产业发力,延伸青菜头加工,榨菜主题研学等新业态,用科技力量赋能农工旅融合发展。

记者手记>>>

“青年+科技”,有年轻人的农业才有未来

在接受记者采访前,潘晓江正对照着一份“花名册”,挨个打电话。名单上罗列的是二渡村在外务工的村民,他想动员更多80后、90后年轻人回乡发展。

“‘青年+科技’,有年轻人的农业才有未来。”作为一名“农二代”,潘晓江深有感触,父辈的技术虽好,但对新鲜事物接受较慢,许多老方法已跟不上现代农业的步伐。他认为,涪陵榨菜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务之急就是培养一支年轻人才队伍,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

这几年,涪陵区也成功引回了一批返乡有为青年,参与榨菜产业发展。他们潜心钻研农业技术,不断提高榨菜产品质量、种植效益,把传统榨菜产业种出了“科技范”。不过,要让更多“新农人”愿意返乡、扎根乡村,还必须依靠政策引导,汇集起人才的集中力量。

一方面要深入挖掘返乡农民工这支“潜力股”,动员他们将外面的先进经验、先进做法带回到乡里,争当产业发展的带头人。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全面摸清自己的人才“家底”,分门别类建立“人才资源库”,对有意返乡的优秀人才加强联系,巧打“乡情牌”“资源牌”,点燃他们梦想的希望。

另一方面,科技兴农也需要引进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可以乡镇为单位,构建梯次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破除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的“软环境”,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奔头、令人羡慕的职业。本报记者 左黎韵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