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闻

广告

手机

好天气来了!南宁“入秋”成功了吗?

好天气来了!南宁“入秋”成功了吗?

海沧翁角路“美颜” 种植乔木415株

海沧翁角路“美颜” 种植乔木415株

家电

南阳淅川移民:我在新家挺好的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河南频道报道:近日,“沿着南水北调中线看发展”网络主题采访团走进南阳移民新村。“我们都挺好”,这是采访团在活动期间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村民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让一个个移民新村奏响了“安居、乐业、致富”的交响曲。

来了新家就没后悔

2011年6月19日,23岁的李景兰作为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二批移民,跟随家人一起从南阳市淅川县大石桥乡清丰岭村搬进了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清丰岭村的新家。


(相关资料图)

宛城区红泥湾镇清丰岭村村部 摄影 王小军

“搬家前,我们家的经济条件就不是特别好。弟弟年纪小,父亲生病也需要人照顾,我当时很有压力。”李景兰说。搬进新家没多久,日渐向好的新生活就给李景兰打了一针“强心剂”。她说:“现在弟弟在外面打工,我在村上开的工厂里做些简单的流水线工作,政府有很多惠民政策能惠及我爸。”

曾有顾虑的李景兰并非移民的个例。能让“李景兰”们既来之也安之的原因,正是清丰岭村以产业振兴促移民村乡村振兴的不断探索和乡村如火如荼的发展。

据清丰岭村党支部书记杜长敏介绍,多渠道招商引资、吸引项目落地是能让移民群众得实惠的工作重点。如今,清丰岭村已形成汇金膨化系列食品加工项目、丹水人家食品、河南智楷锂电科技等项目和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移民增收致富搭建了平台。移民人均纯收入已由搬迁前的4200元增长到现在的22600元以上。

村民变“股民”

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是一座仅有750人的小村庄。2011年6月,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村民们从九重镇原油坊岗村搬迁至此。

为了更好地支持邹庄村发展,淅川县提出建设“大邹庄”,以邹庄村为核心,联动下孔、孔北、水寨3个村,成立大邹庄示范区,按照产业一体化规划抱团发展草莓产业。

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的笑脸墙 摄影 王小军

邹庄村依托整合后的土地以及产业发展资金,建设了375座温室大棚。其中,310座温室大棚租给农业公司发展草莓、苕尖轮作种植,65座由村民入股的掘井人农业合作社经营,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让村民有了地租、务工、分红三份收入。

为了保障农民利益,邹庄村为入股村民提供了保底收益,并将草莓种植收益的80%分给村民。村民变“股民”,大大激发了当地群众的积极性。  

搬到这里 算是搬到“福窝”了

2009年8月25日,266户马川村村民从南阳市淅川县丹江口水库南岸的盛湾镇一次完成了全村整体搬迁。

既要让村民在新家留得下来,也要让他们的新生活过得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一点,平顶山市宝丰县周庄镇马川新村历任党支部书记都牢记于心。

宝丰县周庄镇马川新村 摄影 王小军

“珍稀菌可是我们村的一个宝。”马川新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全双超介绍说,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宝丰县瞄准了珍稀菌产业市场前景好、收益快的优势,因地制宜,整合移民、扶贫、交通、水利等领域的政策资金,引进珍稀菌种植产业。

“我们从淅川整体搬迁至此,算是搬进‘福窝’了。”全双超说,随着珍稀菌产业的迅猛发展,全村266户村民不仅以土地入股园区,还在园区有活干,村集体每年也能分红30余万元。

如今的收入是搬迁前的近五倍

2010年8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马湾、王沟、马沟3个自然村388户1672人移民到了平顶山市郏县白庙乡马湾新村。

当“沿着南水北调中线看发展”网络主题采访团来到村民刘玉柱家时,他正在打理院门口的盆栽。刘玉柱说:“我们村离郏县县城只有1公里,年轻人骑着电动车就能去县城工作,年纪大的去村产业园拔个草一天也能收入几十元钱。”

马湾新村党支部书记刘海泉介绍,近年来,马湾新村采用“公司+村集体经济”的模式建成了占地近1000亩的生态农业产业园,通过农旅融合发展,形成了生态旅游、农耕体验、休闲采摘于一体的产业链。2022年,马湾新村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1.7万元,是搬迁前的近五倍,村集体收入更是达到了47万元。(文 张雨晴 王小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