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闻

广告

手机

互动平台热点集要|多家公司回应信托理财、白酒等相关业务情况

互动平台热点集要|多家公司回应信托理财、白酒等相关业务情况

多组数据彰显活力 各方发力助推经济稳中有进

多组数据彰显活力 各方发力助推经济稳中有进

家电

小小葫芦杯化身“文化大使”,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国门” ──长在葫芦上的“非遗”

来源:天津日报

在不久前结束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一个精美的范制匏杯──颁瓟斝被外交部选为国礼赠给外宾。这个小小的葫芦杯化身“文化大使”,将寓意“福禄”的美好祝福传递四海。它的制作者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葫芦庐”葫芦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伟,他用了5年构思并创作了这个蕴含着深厚中华传统文化的工艺品。

研发千余种文创产品

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


(资料图)

“‘颁瓟斝’范制匏杯的灵感创意来源于《红楼梦》中所记‘妙玉奉茶’桥段。”赵伟介绍,“此匏杯珍贵之处在于它的工艺复杂,外形图案为饕餮纹,侧面有凸出的兽首,底部为三个立足,这些在范制葫芦工艺中难度大,上品的颁匏斝少之又少,非常难得。”

赵伟还复制了我国唐代范制葫芦“八臣瓢”,“八臣瓢”现收藏于日本的博物馆。他说:“八臣瓢是现存的范制葫芦实物中最早的一个,证明了我国是制作范制葫芦最早的国家。八臣瓢上的图案都是中国的历史典故,有孔子拜访荣启期、鬼谷子为学生讲课、‘商山四皓’三个故事。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做了模具,把它还原了。将咱们的古老技艺传承下去,一直是我的心愿。”

中国的葫芦种植可上溯至河姆渡文化时期,数千年的历史绵延衍生出多彩的葫芦文化。从载物的葫芦瓢到寓意吉祥的“福禄文化”,葫芦的原始功能逐渐淡化,但也由此生发出更加广阔的文创空间。

目前,赵伟完整地继承了传统葫芦种植技艺和传统加工工艺的所有流程,种植葫芦品种多达300余种,已研发葫芦相关文创产品1000余种。其中,他利用范制技艺将葫芦做成匏杯、香炉等,蕴含着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而茶具、花瓶、鼻烟壶等葫芦工艺品,打破了人们对葫芦的传统认知;他与高校合作开发的文创产品,涵盖葫芦摆件、葫芦挂件、葫芦灯、葫芦表、葫芦饰品等品类,时尚新潮,富含年轻元素。

赵伟曾多次携“葫芦庐”作品出国参展,足迹分布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作品不仅被外交部选为国礼,还被北京冬奥会博物馆、萨马兰奇博物馆收藏,并被评为天津礼物、长城礼物、张家口礼物、新疆礼物。

这些实用又不失精巧的非遗产品将传统与现代艺术化地熔于一炉,实现了传统文化“尊古不泥古,守正不守旧”的创新表达,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探索了新路径。

千户村民试点种植

助力乡村振兴

在暑热尚未退去的8月,华明街道范庄村村民孙合泉种植的20亩葫芦长势正旺。和普通的葫芦藤有所不同,一部分初具雏形的小葫芦被套上了造型各异的透明模具。孙合泉告诉记者:“再过两个月,这些成熟的小葫芦就是带动致富的‘金疙瘩’。”

“葫芦庐”葫芦制作技艺有范制、烙绘、醒模、彩绘等,其中以范制最为繁琐复杂,从前期种植到后期加工、制作,需要36道工序,不仅工序多,而且成品率低,传统范制不足五成,因而市场价值相对较高。

每年霜降前后,都是范制葫芦开模验葫芦的日子。赵伟说:“营养不良的葫芦会缩在模子一角,营养过剩的葫芦会胀裂了模子,都不能成型。开模的过程跟拆盲盒一样。”

近年来,赵伟在恢复范制葫芦技艺的同时大胆创新,利用3D打印技术尝试用塑料模具代替传统材质模具,提升成品率,降低种植难度。为了更好地推广范制葫芦种植,今年,他与宝坻、东丽等区的33个镇、58个村的1000户村民开展试点种植,帮助农户增收,用非遗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天津市宝坻区牛庄子村是远近闻名的“葫芦村”,从村口处两列整齐的葫芦造型路灯,随处可见的葫芦主题墙绘,到国内首个葫芦博物馆,精心打造的“葫芦庐”小镇已成为该村“以文兴旅”的带头项目。村党支部书记张连会介绍,为深耕葫芦产业主题,村里尝试在农户庭院中种植葫芦,并结合国家级非遗项目范制葫芦技艺,让庭院中长出工艺品。他说:“我们以农户家庭为基本单位,利用房前屋后等空闲土地,因地制宜,进行特色葫芦种植,特点是投资少、收益快,还能与旅游多元互促。”

现在正值葫芦的快速生长期,赵伟每周都要到几个种植大户的地里观察葫芦长势,指导村民套模、养护。他还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一棵葫芦秧能结出几十个小葫芦,我们为村民设计了塑料的范制模具,因为模具透明,可以直观地看到模具里面葫芦的生长情况,提高了成材率。和普通的观赏葫芦相比,范制葫芦的市场价值要高出好几倍,收益非常可观。”

让非遗走进生活

文化创新赋能传统非遗

“葫芦庐”中的“庐”意为“房子”,“葫芦庐”就是制作葫芦的房子。赵家四代传人将自家制作葫芦的工艺传承至赵伟这代未曾间断。在“葫芦庐”艺术馆里,陈列着赵伟收藏的从清朝传承至今的1300多件种植范制葫芦使用的模具。从巧夺天工的传统“八不正”范制葫芦,到葫芦灯、葫芦表、葫芦饰品等形形色色的衍生产品,这里既有古老范制葫芦技艺的时代遗存,也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现代印记。

非遗葫芦制作技艺只有通过创新手段在当代生产生活实践中达到“保鲜”,才能获得强大的文化生命力。赵伟的“一招鲜”在于能够及时地捕捉市场脉动,利用自己的创意、技艺,与新媒体传播相结合,保留非遗的文化核心,进行创新性发展和改造。

在不断地创新实践中,赵伟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经验做法:“首先要保证葫芦制作技艺传统文化艺术的‘原汁原味’,不走样;同时,围绕如何进一步发扬非遗文化,采取灵活多变的举措,让非遗文化通过多个载体、多种方式进一步打响知名度,吸引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传播工作中,让活态传承结出丰硕的果实。”

天津大学教授、非遗研究专家马知遥表示:“‘葫芦庐’一直走在创新的路上,建了专业的葫芦博物馆普及葫芦文化,并且让葫芦走进日常生活,不仅包括各式各样的葫芦工艺品,还衍生出葫芦宴、葫芦酒、葫芦茶,让非遗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才是当下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