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闻

广告

手机

应用领域扩大,北京2.98万家法人和其他组织领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应用领域扩大,北京2.98万家法人和其他组织领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iPhone 15数据线曝光 提升耐用性但不便宜

iPhone 15数据线曝光 提升耐用性但不便宜

家电

缺爱的人,都要学会这2个字

来源:壹点灵

在生活中有的人似乎什么都没做,但很多人就是喜欢ta,大家会不会好奇,他们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办公室里的同事小欣,就是这样一个被偏爱的人。

前段时间办公室的空调坏了,其他同事联系了公司的维修工李师傅,但他刚好在忙,迟迟没有到。

直到小欣也给李师傅打了电话,没过几分钟,李师傅就出现在办公室门口,还热情地和小欣打了招呼。

大家都很诧异,问小欣:“李师傅不会是你亲戚吧?”

图片来源:pexel

事实当然并不是,而且大家发现,不仅是李师傅,公司里上到领导下到保洁阿姨,都对小欣照顾有加。

每次她需要帮忙,大家非但不会不耐烦,还抢着帮她做点什么。

小欣笑了笑,对我们说起她的故事,这时我们才发现,总是被爱的人,也不是一天炼成的。

01

支持系统的核心:互惠

小欣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但从小父母就告诉她:不要吝惜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

所以小欣将这个叮嘱内化成了自己为人处事的一部分,在公司里,她就是所有人的“小太阳”。

某一年暑假,李师傅的爱人有事回老家了,李师傅把女儿带到公司照看,但匆忙之中忘了给女儿买早餐。

其他人都没有在意,唯有小欣主动和孩子打招呼,还把自己的早餐让给了她。

对待其他人也一样,不管是亲密的朋友同事还是点头之交,小欣都乐意提供能力范围内的帮助,久而久之,别人自然也愿意帮助她了。

因此她并没有什么秘诀,只是遵从了一个为人处事中非常简单,但也容易被人忽略的原则:互惠。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本质就是一种交换,人们会根据成本和收益,权衡是否继续和某一个人交往。

图片来源:pexel

而根据社会学家古尔德纳(Gouldner)的观点,社会交换中的核心,就是互惠: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想拥有一个“身边的人都是贵人”的支持型环境,自己就必须有随时支持别人的心态和行动,光动嘴皮子是不行的。

我有一个亲戚,平时不咸不淡,到需要帮忙的时候,才突然对别人嘘寒问暖,热情得很。

但别人如果帮助了他,下次需要他的时候,他就又“查无此人”了。时间一长,别人也看清了他的为人,对他敬而远之。

因此互惠才是支持型系统的核心,没有互惠做支撑,就算真有贵人,也只会离你远远的。

02

支持系统的关键要素

想要人见人爱,互惠是核心,但光有互惠还不够。

日常中也会见到这样一种人,虽然经常帮助别人,但就是不讨喜,也不能得到期待中的这么多帮助,那原因又在哪里呢?

其实组建支持型系统,还有另外两个关键要素:

1)不贬低他人的付出

有的人在求助时有一个误区,就是“我们关系那么好,就不用客气了”。

因此求助中总带着理所当然的意味:“这对你来说不就一句话的事吗?你就帮帮我吧。”

殊不知这种话落到对方耳中,就有点刺耳了。

图片来源:pexel

美国社会学家彼得•布劳在他的社会交换理论中,提出过一个“公正原则”。

别人帮助我们时,往往要付出好些隐性成本,比如人脉、时间等等。

但如果到你口中变成“一句话的事”,别人就会觉得你不重视Ta的付出,自己的付出被贬低。

然后对方会想:“真吃力不讨好。”下一次帮忙时自然就会犹豫了。

同样是求助,让人感觉被需要和尊重的表达方式,可以起到完全不一样的效果。

我之前有一位同事,产后需要陈皮来调理身体,而我老家刚好盛产陈皮,于是她很诚恳地说出自己的难处,并问我能否帮忙在本地买一些陈皮。

我其实对这方面不太熟,但她的真诚让我瞬间生出一种责任感,于是连忙问亲戚,亲戚听说是新手妈妈要用,也特别积极,最终免费送来了一包。

她收到后不仅当面感谢,还在朋友圈里使劲夸,每隔一段时间就反馈说效果特别好,跟别人介绍的时候还不忘@我。

图片来源:pexel

我在高兴能帮到人之余,还感觉有点不好意思,自此我就更乐意去帮助她了。

客气有礼的表达方式并不代表“虚伪”,反而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纽带。

2)尽量降低付出的存在感

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一种人,虽然给人提供过帮助,但被帮助的人非但不觉得开心,反而总是回避和他们的接触。

倒不是被帮的人不知感激,而是他们隔三差五就提:“我当时帮了你这么多”、“你还记得那个时候吗……”让被帮助的人压力山大。

然而如果帮助人过分频繁或强烈地提醒对方“我帮过你”,可能会破坏原本自然而然的互惠关系。

引起对方反感:“原来你是为了回报才帮助我的啊”。

动辄强调曾经的付出的人,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虽然自己出了力,但出力和帮忙,不一定是成正比的,最重要还是看被帮者的想法。

有些忙在帮人者看来只是举手之劳,但对于被帮的人来说很重要,哪怕是再小的事,也会铭记于心。

图片来源:pexel

如果这时帮人者不携恩图报,减轻对方的心理负担,无形中就又帮了对方一回,对方就自然更感激了。

而有些忙,可能试图帮忙的人付出了很多,但受助者却觉得收效甚微,如果帮忙者不过分强调,对方还会感激Ta的功劳苦劳。

但要总是把这点“恩情”挂在嘴边,对方就会感到厌烦,甚至因为懒得再欠人情,而减少彼此的来往,互惠关系自然就建立不起来了。

知恩图报的人哪怕你不提,也会将你的付出铭记于心。

多提无益,因此尽量降低付出的存在感,才有助于我们构建真正的支持型系统。

03

如何建立支持型系统?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身边那些人见人爱的人,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总有一种真诚感。

他们并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帮助,才选择去帮别人的,帮人更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本能。

也正是这样,他们才会成为身边人的“小太阳”,顺便收获一堆愿意投桃报李的朋友。在支持型系统的构建过程中,真诚才是必杀技。

下面,我也给大家提出几个建议,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启发:

1) 在边界范围内积极地提供帮助

在边界内积极的提供帮助:

比如说你今天打算到早餐店里买早餐,同事请求你也帮Ta带一份,这样的忙对你来说并不为难,多帮无妨。

但如果你今天在家做早餐,同事却依然要求你帮带早餐店里的早餐,那对你来说就不合情理了。

不必勉强自己,能帮的帮,帮不了的也不强求。

图片来源:pexel

2)调整求助方式,多给正反馈

求助也是有技巧的,要多观察,有针对性地求助。

每个人都有特点和长处,如果我们求助的内容,刚好贴合对方的特点和长处,就会事半功倍。

比如你需要请教心理方面的问题,某个朋友刚好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

有针对性地求助,至少能为彼此带来三重情绪价值。

一是对方感受到你对Ta能力的关注,从而产生被尊重和需要的自豪感,也更容易答应你的求助。

二是对方的能力对口,大概率能够帮到你,随着问题被解决,双方都能获得满足感。

三是求助过后,你会由衷地对Ta表示感谢,正反馈又能进一步促进彼此的关系,让对方觉得你是个值得帮助的人。

有了三重情绪价值,互惠关系自然水到渠成。

3)放下自己,才是帮助的真谛

为什么有的人明明经常帮助别人,但很难收获别人的感恩?

根本原因在于,这种“乐于助人者”的内心是匮乏的,帮助对方的时候,出发点都是自己。

比如,倾听别人的时候,比起对方,其实悄悄观察着自己,关心自己有没有表现好,有没有变成更棒的人。

那如果关注点在这里,势必会影响你真正的理解对方。

图片来源:pexel

所以我们如果真心想帮助别人,就必须先完成自我修复。

也许,我们在帮助他人的这个过程中,想要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感。

那么更深层次的是,可能我们对原本的自己不够接纳。

比如,可能你对这个人的苦恼,并不感兴趣,你甚至觉得有点无聊。

其实,这样的你也是没问题的。

但如果你认为这样就是自私,就是不对,你才会试图建立一个更积极的自我形象。

其实核心是,我们要允许那个不愿意帮助别人的自己。

那样的自己也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值得被认可的。

如此一来,我们才会拥有真正的自由。

我们对他人的帮助,也才会变得发自内心,更有意义。

我们也更愿意帮助别人。

支持型系统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写在最后

支持型系统的本质,其实就像一句老话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内因,“人人为我”却不是目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

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必然得到回报,但经过这种考验得到的互惠关系,才是最真挚且坚韧的。

图片来源:pexel

也只有做到这一点的人,才能被爱和善意包围,体验被滋养的感受。

就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自己以及身边人的小太阳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