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闻

广告

手机

狂抛224亿元!北向资金引市场热议,A股周线三连跌,核污染概念迎炒作,AI首只10倍股诞生

狂抛224亿元!北向资金引市场热议,A股周线三连跌,核污染概念迎炒作,AI首只10倍股诞生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党建引领“多点发力”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党建引领“多点发力”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家电

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已获取我国近岸海域约4.3万个调查数据

来源:东方资讯

新京报讯 今年5月份,生态环境部启动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工作。在8月28日举行的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菊英表示,此次调查以全国近岸海域和283个海湾为重点,目前已获取我国近岸海域754个点位的调查数据,约4.3万个。

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调查,是对一定历史时期内海洋生态环境基本状况的全面摸底调查。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计划于2025年完成全面调查和评估工作。


(相关资料图)

王菊英表示,此次调查以全国近岸海域和283个海湾为重点,以摸清我国管辖海域各类污染物本底、各海湾生态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影响等为主要目标,全面掌握海洋生态环境基本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新时期准确分析研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环境风险,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制定中长期规划目标任务,实现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等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

我国在1976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她介绍,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借鉴了前两次基线调查的经验,同时结合新形势新要求突出了四个“更加注重”:调查范围更加注重近岸海域和283个海湾;调查手段更加注重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高新技术;调查指标更加注重传统污染物和新污染物统筹;调查内容更加注重海岸线环境压力和生态影响调查等。

截至目前,春季调查采样和样品分析工作已完成;夏季调查外业工作也全部完成;已获取我国近岸海域754个点位的调查数据,约4.3万个。

相关阅读:生态环境部:持续深入加大入海氮磷污染治理

中新网8月28日电 据生态环境部官方微博消息,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问:目前我国管辖海域的海水水质总体稳定,但局部近岸海域污染依然存在,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请问目前海洋氮磷污染物治理有哪些难点,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将如何治理?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菊英表示,近年来我国的海洋环境质量总体稳中向好,但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黄海北部、长江口、杭州湾和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仍存在劣四类水质分布,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王菊英指出,氮、磷是生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但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盐排入海洋环境,就会导致海水的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据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重度富营养化海域,主要是集中在辽东湾、长江口、杭州湾和珠江口等近岸海域,近岸海域海水中氮磷主要是来自河流的输入、农业面源污染、城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海水养殖活动和海洋大气沉降等。不同来源贡献率在不同区域、海域差异较大。总的来看海洋环境当中氮磷污染来源是比较广泛和复杂的,陆海压力叠加,陆海统筹、区域协同治理的要求高,治理难度大、成本高。

王菊英称,随着入海排口排查整治和入海河流总氮管控措施逐步推开,海水养殖、港口船舶污染治理和监管不断加强,海洋开发活动监管力度逐步加大,陆源和海上氮磷污染的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2022年,我国管辖海域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7.4%,同比基本持平;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为81.9%,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劣四类水质比例为8.9%,同比减少0.7个百分点。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按照有关规划计划所做出的安排和部署,抓好落实、抓出成效:一是继续加快推进《“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落实,强化沿海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因地制宜实施人工湿地净化和生态扩容工程、推进海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任务,以进一步削减入海河流总氮总磷等的排海量。

二是加快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的实施,持续推进入海河流总氮削减工程、加强沿海城市固定污染源总氮排放控制和监管执法、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大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等措施。这些措施和行动的实施,将对入海氮磷污染治理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将逐步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