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闻

广告

手机

阳江举办海鲜寄递服务资源对接会

阳江举办海鲜寄递服务资源对接会

《黑神话:悟空》试玩版上线后引发争议 创始人却表示已做好应对准备

《黑神话:悟空》试玩版上线后引发争议 创始人却表示已做好应对准备

家电

沿着河湖看新疆丨潺潺流水润新疆——交河驿·坎儿井源探访记

来源:红网

位于新疆吐鲁番的交河驿·坎儿井源景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张兴诚 新疆报道


(相关资料图)

一边是水源匮乏,满目黄土的颜色,一边是瓜果飘香,满目盎然的绿意,这样的吐鲁番形象,同时并存于很多人对这片土地的想象和印象之中。

事实也确实如此。前者是由干燥少雨的气候造就的,而后者,则是由神秘而伟大的坎儿井催生的。

8月30日上午,参加“四季看新疆”之“沿着河湖看新疆”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们,来到吐鲁番市交河驿·坎儿井源,探访吐鲁番最深的坎儿井,参观世界最大晾房、新疆花砖艺术体验馆,深入了解交河驿在文化交流、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坎儿井暗渠。

传承与保护

吐鲁番素有“火州”之称,年平均降雨量只有1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每年有100多天气温高于35℃,极端高温甚至接近50℃,用“大热煊赫,燋金烁石”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记者到访的时节,虽然按节气已经入秋,但白天的气温仍然与盛夏无异。

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通过一锹一锹挖掘出的一道道地下暗河,将来自博格达峰、喀拉乌成两座雪山的冰雪融水点点滴滴聚集起来,汇成奔流不息的生命之源,躲过烈日炙烤、避开风沙肆虐,让本是“生命禁区”的茫茫戈壁化作美好家园。

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史记》和居延汉简中,就对西域这种“竖井通渠”之法的记载。1845年,民族英雄林则徐遣戍伊犁,途经吐鲁番时,也对眼前的坎儿井感到震惊,他在日记里写道:“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后来,他在当地大力推广坎儿井,“遂变赤地为沃壤”。为了纪念他,人们把这些新凿的坎儿井称作“林公井”。

坎儿井意为“井穴”,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在荒漠地带的一种灌溉系统工程,有“地下运河”之誉,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一起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坎儿井建造过程中吸收了内陆“井渠法”技术,创造性地将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坎儿井”引出地面,灌溉农田,形成了高原地区少有的绿洲。

坎儿井原发地为吐鲁番,也以吐鲁番分布最广、最多。鼎盛时,全疆有1784条坎儿井,总长度5272公里,而仅吐鲁番地区历史上就一度多达1200多条。

不过,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由于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机电井大量使用等原因,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坎儿井出水量逐年减少,数量急剧萎缩,保护迫在眉睫。

2003年,自治区水利厅完成对全区坎儿井的系统普查,首次为每条坎儿井建立了翔实“档案”;2005年,《新疆坎儿井保护利用规划报告》批复实施,计划9年内投资2.5亿元拯救坎儿井;2006年,坎儿井入选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名单,后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2009年,全国首次大规模的坎儿井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祖辈留下来的这一伟大水利工程,真是了不起!”参访的记者们纷纷点赞。如今,经过连续7期维修加固工程,目前,在吐鲁番有近200条坎儿井重现粼粼清波,总长度达3000多公里,古老的坎儿井继续承担起了滋养生命的使命。

坎儿井掏捞模拟图。

交河驿·坎儿井源

交河驿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使团和过往官员提供食宿。但在此过程中,它也为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传播交融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交河驿景区内的坎儿井名称为“可契克·阿吉”坎儿井,距今已有570多年历史。五百多年后的今天,勤劳智慧的吐鲁番人,将这里的坎儿井打造成了集灌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有机载体,使之成为文旅融合发展、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典范。

在此过程中,多年来,吐鲁番市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坎儿井掏捞、加固、改造、延伸等保护工作,水利、农业、文物等部门协同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不断探索和丰富保护坎儿井的宝贵经验。

全市先后建成6处与坎儿井相关的景区,每年吸引来自海内外的大批游客,使坎儿井成为吐鲁番旅游的一张响亮名片。交河驿·坎儿井源景区就是其中之一。

该景区由杉杉控股集团吐鲁番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景区占地面积105亩,建筑总面积2.3万平方米,总投资1.75亿,采用实景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互动体验参观的方式,向来到这里的游客讲述坎儿井延续两千多年生生不息的历史。

景区内,记者看到了吐鲁番先民们挖掘坎儿井所用的镐头、铁锨和柳编筐。很难想象,在没有现代化设备的照明工具的古代,这一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的伟大人类工程,竟然是先民们用一把把镐头和铁锨,用一个个柳编筐,手抬肩扛筑造而成的。

今天的人们,可以坐电梯直达地下60米的坎儿井底,亲眼看到一条条与竖井相连的暗渠,亲身感受一股股扑面而来的清凉气息,潺潺的流水在耳边叮咚作响,与下井前相比恍如隔世。

游客在坎儿井民俗园景区参观。

文旅、农旅融合发展

亭亭座座珍珠塔,

层层叠叠翡翠楼。

轻些走!

“玫瑰紫”刚刚吃醉酒。

且留心!

小心“马奶子”蹭身油。

这是诗人张志民笔下吐鲁番葡萄沟葡萄丰收的盛景。

走进吐鲁番葡萄沟,你会发现:每个农家小院均是浓荫匝地,一串串即将成熟的葡萄挂满藤架。

坎儿井的存在,造就了吐鲁番农业上的奇迹。而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今天的吐鲁番,依然在利用“瓜果飘香”这一鲜明特质,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努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在提高农业质量和竞争力上持续发力。

与此同时,吐鲁番市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在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基础上,做深“旅游+”农业融合文章,以旅游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打造文旅、农旅融合发展新亮点、乡村振兴新业态,民众增收新渠道和消费扩容新载体,逐渐构建起全域全季全时旅游的发展格局。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为此,吐鲁番市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不断提升景区文化内涵,打造文旅融合精品,做强文化旅游品牌,着力打造文化润疆先行区,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推动文旅融合快速发展,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高地,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工作,让旅游业真正成为富民产业。

写满故事的坎儿井,成为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的参观地。

果香芬芳的葡萄园,向游人讲述着坎儿井的故事。

这是坎儿井带给游人的幸福,更是坎儿井带给吐鲁番人的幸福。

关键词: